满足区域市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方面需求,虹口区日前启动在原江湾医院地块建设北部公共卫生中心。北部公共卫生中心将全面提升区域专科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区域居民筑牢公共安全“防护墙”。
目前,虹口区已组建“虹口-市一医联体”和“虹口-岳阳(中医)医联体”,构建以属地三甲医院为引领,两个区域性医疗中心为主体的“3+2+1”医联体模式。区域医疗中心落实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对接,完善双向转诊流程,实现CT、MRI等大型检查的远程预约和优先检查的功能。(上观新闻)
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中心正式成立,第一个临床脑机接口研究项目——“难治性抑郁症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治疗临床研究”同日正式启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将借助最前沿脑机接口技术获得治疗新机。(文汇网)
用千千万万个卫生健康“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大防线”,近日,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整治组与市爱卫办召开2021年冬春季爱国卫生和环境整治视频部署会。
以迎元旦、迎春节为契机,上海将形成突击周、检查周的工作安排,通过洁净城乡环境、倡导卫生习惯、增强防护意识、清洁社区卫生、整治重点场所、守护健康工地、维护环卫设施、消灭越冬蚊虫、号召人人动手、加强督导检查等十项举措,全面落实2021年冬春季爱国卫生和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康界)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日前落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担纲中心主任。据悉,成立后的中心将全面覆盖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和综合介入五大介入学科分支,形成各自的研究团队,以泛血管理论为指导,构建介入创新技术平台。副市长宗明出席揭牌仪式。(上观新闻)
12月9日,“后疫情时代卫生健康政策和伦理选择”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2020年年会召开,市六医院“叙事汇”伦理实践基地入选上海市医学伦理协会第三批“医学伦理实践基地”。
未来,市六医院继续致力于将叙事医学应用到临床诊疗服务中,依托六院“叙事汇”伦理实践基地的成立,促进叙事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发挥叙事医学的治愈力,为构建和谐医患命运共同体、为全面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努力和贡献。(新民网)
12月8日下午,南京市卫健委医政处召开南京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建工作会议。9月底开始,南京市卫健委启动了全市37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遴选工作,鼓楼医院共23个专业参与竞争。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18个专业脱颖而出,成为南京市质控中心。
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0部委公布了《关于通报表扬2018-2019年度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地区、集体和个人的通知》,南京市喜获2018-2019年度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地区,全市“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南京市已经完成市属委管的14家三级医院(3家社会办医院)创建成省级平安医院,2家三级医院(鼓楼医院和市第一医院)创建成省级平安示范医院,21家二级公立医院创建成市级平安医院,市属委管的三级医院全部完成创建为市级平安医院,二级公立医院已经完成90%为市级平安医院。(南京日报)
得了肺癌,特别是中晚期肺癌,很多患者往往奔波于胸外、内科等各种科室,往往各个专家拿出的治疗方案还不一样,让患者十分困惑。为更好服务于肿瘤患者,整合各肿瘤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12月9日下午,江苏省肿瘤医院举行III期肺癌规范化诊疗中心启动会,由省肿瘤医院日间化疗病房沈波主任牵头的“III期肺癌多学科规范化诊疗中心”正式成立。今后肺癌患者到该院就诊,不必再内、外、放、介入等科室跑个遍,而在中心内“一站式”搞定。(中国江苏网)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实施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全人群睡眠障碍防治体系相关方案的通知》,苏州市卫健委委托苏州市医学会进行了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全人群睡眠障碍区域防治指导中心和社区防治站的公开遴选。
经过单位申报、申报演示和专家评审,最终确定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全人群睡眠障碍市级区域防治指导中心建设单位4家,县(区)及区域防治指导中心建设单位6家、社区防治站试点21家。其中,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成为市级区域防治指导中心建设单位。(中国江苏网)
日前,无锡市二院“5G技术下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项目入选第二届中国智慧健康医疗优选创新榜单。市二院泌尿外科在全省率先将5G技术应用于临床。
借助5G技术,市二院泌尿外科与省内外一大批基层医院建立了长期医疗帮扶机制,通过5G对基层医院进行线上指导,常规进行远程指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病人少跑路”,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精确性。对于确诊后需要手术的前列腺癌患者,可以在该院的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接受3D+三孔法腹腔镜手术,晚期患者也能在中心接受包括内分泌治疗在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无锡观察网)
为推进药品生产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近日,浙江药监局举行药品生产信用监管试点会。会议介绍了药品“质量码”制度,通过“一图一码”智控平台,构建起“以码管药”的新型监管模式。并在会后实地了解药品质量码在企业的应用情况以及在药品风险管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浙江药监局)
近日,据温州市人力社保局消息,今年6月,经国家人社部批准,温州市被列入首个国家“探索建立工伤医疗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自试点启动以来,温州全市共办理工伤医疗手续8320人,实现直接刷社保卡结算医疗费用28158万元,让工伤职工少跑3万多人次。(温州新闻客户端)
12月9日,南疆眼库建设推进会暨“浙里帮”医疗援疆项目“启明工程”启动仪式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举行。该项目落地为南疆地区角膜捐献者与移植者之间建立了顺利沟通的桥梁与通道,同时,也在深化推进“组团式”援疆、持续加强“以院包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浙江省人民医院一行推进援疆工作、深化“以院包科”合作、开展角膜移植手术、推进南疆眼库建设。活动当天,还向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洪朝阳颁发“南疆眼库专家顾问”荣誉证书,为“浙里帮”公益基金、“启明工程”和“洪朝阳专家团队名医工作室”揭牌,并签订了《浙江省人民医院—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院包科”合作协议》。(健康浙江)
为遏制尘肺病高发势头、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日前,浙江省首批尘肺病康复站率先在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桃渚分院试点运行。
该站旨在对尘肺病患者开展救治救助行动,满足尘肺病患者就近康复医治和训练,有助于尘肺病患者身体健康。
自临海市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以来,按照“市级能诊断,县区能体检,镇街有康复站,村居有康复点”的建设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康复科共建学科的技术优势,在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桃渚分院设立了尘肺病康复站。(健康浙江)
“在全市所有乡镇设立18个发热哨点诊室,当‘哨点’摸排发现可疑发热病人时,会第一时间向牵头医院汇报,由牵头医院的专家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估诊断,确定是否需要隔离治疗。如需隔离治疗,由牵头医院派专用救护车将病人转移到定点隔离病房,减少了以往疫情防控中的多层中间环节,切实实现‘四早’。”
据了解,自今年8月份开始,东阳在全市城乡布置了18个“发热哨点”,使疫情防控关口前移,监控、上报、救治实现一体化。(健康浙江)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由长兴县妇幼保健院精心打造的湖州市首家公立医院专业月子中心——福优产后保健中心(月子中心)于近日正式成立。其依托长兴县妇幼保健院强大的妇产、儿科、乳腺、护理、产后康复、营养等专科优势,将保健与临床深度融合,抓住环境打造、饮食调理、团队服务、产后调理等四大环节,为产后女性提供安全、健康、专业与时尚的医疗级“坐月子”,全维度细心呵护每个家庭。(健康浙江)
为规范医共体运行管理,进一步健全医保基金长效监管机制,2020年,省医保局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基金专用账户”纳入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行动,启动“三查三对”核查机制,对16市医共体账户开展抽查核查,实行“点对点”督导,促进医共体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有效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具体核查三方面:一是查运行管理,核对医保政策是否执行到位;二是查制度建设,核对工作机制是否规范落实;三是查基金拨付,核对专用账户是否共管到位。(安徽医保局)
“十三五”以来,为助推养老服务全面发展,合肥市建立了“1+3+X”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切实保障了合肥市养老事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县(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2家、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35家、社区(村)养老服务站673家;此外还建成16家社区托养中心,11家社区助浴机构;大力实施社区老年助餐工程,建成养老助餐机构255家,城市社区服务覆盖率超81%。(合肥日报)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全省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覆盖范围,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全面减轻。
整合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解决长期以来的“同病不同保”问题,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保待遇。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全省共资助困难群众2403.17万人,资助参保金额48.61亿元;直接救助1312.4万人次,救助金额80.43亿元。
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全面完成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试点,12市和省本级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安徽日报)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医保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目前已激活人数1813万人,激活率27.4%,位居全国第3位,2.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扫码结算功能,全省医保结算逐步由“卡时代”迈入“码时代”。
日前,安徽省医保局局长金维加表示,安徽省推进实施医保经办服务“好差评”制度,推行一网通办,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
同时,安徽省顺利实现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打通与沪苏浙异地门诊结算信息系统双向通道。(新华网)
黄山市医保局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措施,主动顺应“互联网+医保”新趋势,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开展标准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推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代扣代缴”模式,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缴费银行代扣,极大的提高了参保缴费准确率和经办效率,成功破解现金收缴筹资难题,有效杜绝医保费收缴当中的基金管理安全隐患,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高效、便捷、安全的参保缴费长效机制。(安徽医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