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市场化不仅仅是开放社会资本办医,更是促进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开放思想,关注顾客需求不断创新,以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有温度的医疗体验回馈社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民众对高品质的健康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尤其在国家放开“二孩”、“三胎”政策后,母婴健康相关的服务迅速兴起。社会机构产后母婴康复业务逐渐兴起,连带这一业务的上下游服务产品时时都在给医院传统妇产科业务带来冲击。新生一代的消费能力和生殖健康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育龄期妇女保健、优生优育、孕前营养与保健、孕中期保健、围产期保健、产褥期保健、产后母婴康复等不同的生育服务产品形式,逐渐被大众接纳并重视。面对不断演变的细分化女性健康服务市场,传统妇产科业务在重视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同时,还需要正面思考与规划妇产服务需求,调整业务结构适应市场发展。
母婴服务市场最为典型的热点需求就是产褥期的休养服务,即老百姓口中的“坐月子”,这一服务由最初的在医院生产后回家休养,到市场上迅速出现一大批推行套餐服务的母婴照料机构,新兴的标准化“喘息服务”,正在逐步颠覆及取代传统的民间“孕期”调理及“坐月子”习俗。孕妇生产后一个月左右的休养需求涉及内容广泛,众多服务机构仍在探索之中,医院作为专业诊疗机构是否开展、如何开展、效益预期如何都是评估这一服务伊始应当慎重思考的问题。
市场现行的产褥期服务机构,一般称为“产后康复中心”、“产后恢复中心”、“月子中心”等(以下简称“产康中心”),提供产妇生产出院后28-42天的母婴照料服务,例如妈妈方面的产后抑郁、乳管不畅、脂肪堆积、产后疤痕、身材恢复等护理问题,婴儿方面的皮肤护理、脐带护理、黄疸治疗、鼻子异物、睡眠培养、游泳抚触等照护问题,在母婴入住期间给予专业的妇产、新生儿、康复、心理、营养等全方位支持。由于产康中心服务同时涉及护理服务、生活料理、医疗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消防安全保障等多方面业务内容,主管部门与监管机制方面对于这种新型的服务业态并无明确的准入资质和行业标准,目前主要以社会资本投资的品牌及民营医院设立的机构为主,公立医院鲜少开办此项业务。
当前产康中心的机构经营范围一般被归为家庭服务类,作为普通商业机构取得机构营业执照,在卫生服务资质及从业人员医疗资质方面并无强制规定。各地监管方向主要分为多部门同时监管(如卫生、民政、妇联等部门)及无明确归口行部门监管,行业标准缺乏导致乱象多发。2015年起,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先后发布《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评审实施方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档案书写格式》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可以作为各产康中心暂行的运营作业指导。从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评审标准等方面来看,产康中心医疗服务比重较生活服务大,从业人员需要医疗护理专业知识和资质,医院开展产康中心服务相对更安全,更具优势,这一业务将成为医院未来妇产科运营的特色亮点及利润支持。
从目标顾客的消费决策影响因素来看,产康中心的服务优先顺序分别是:新生儿、产妇、家属、亲朋好友等多个群体,新生儿的照护服务包含医疗护理及科学喂养等,产妇的康复服务包含伤口护理、身体恢复及产后休养等,家属的生活服务包括母婴陪伴、食宿服务等,亲朋好友的生活服务包括母婴探视、餐饮服务等。由此可以看出,产康中心的服务内容多样且评价对象多元,所以在业务设计上需要针对每一类服务对象进行服务项目细化,注重顾客体验与满意度,明确各项服务工作划分归口,例如产康中心内部服务可提供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住宿服务等,第三方服务可提供布草洗涤服务、餐饮服务、产康服务等,产康中心作为统一服务出口,牵头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确保各方服务项目的顺滑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