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Eyes on diabetes,直译之为“着眼糖尿病”~
据小编所知,其实这是一个在医学技术不怎么高的时代中一个诊所小医生逆袭伟大生理学家的励志传奇。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叫班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征召入伍当陆军医官而导致毕业时医学训练都没完成,也就是说,是一个医学不算精湛的医学毕业生。战争结束后(大概是1918年),他回国在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小诊所,生意非常惨淡。为了糊口,他跑到了一所医学院当兼职老师,讲的就是糖尿病的知识。(当时还未命名为“胰岛素”,亦未有技术可提取,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普洛夫把它称为“神秘的由胰脏分泌的激素”)
突然有一天,班廷在备课时读到一份病例: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
班廷这时灵机一动:要是模仿结石阻塞的状况,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之后,再提取“神秘激素”不就行了么!
他果断地关掉了诊所,辞掉了兼职,跑回了母校多伦多大学,找到当时的糖尿病权威教授麦克劳德。可是麦克劳德却不冷不热:你小子简直异想天开啊,无数专家学者前仆后继都未能提取到“神秘激素”,你这嘴上没毛的家伙净在这乱说。
不过,最后,他还是答应了班廷的要求。大家是不是以为教授被班廷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呢?然而,并不是,是因为他提出的要求太!简!单!了!(哈哈哈,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故事情节~)
麦克劳德给班廷分了个阴暗狭窄的小房间并派了一个和他一样“嘴上没毛”的只有21岁的医科学生查尔斯·贝斯特,当然还有10条狗。那么,班廷他要狗做什么呢?其实就是现在的小白鼠,当实验用的。
他们先把一只狗变成糖尿病狗,然后再用给另一只狗做胰脏导管结扎手术,等到这只狗的胰脏萎缩之后,通过手术摘取出来,提取他们想要的物质,而后再注射到糖尿病狗的静脉中去——然后通过检测这条糖尿病狗的血糖水平来判断他们提取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用。
可是,8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狗却一条一条地死去。但两个小伙子并没有放弃,即便没有工资还是苦干着、不停地提取试验着,期望快点提取出“神秘激素”来。直到有一天助理贝斯特有点迟疑地说,“不知道我测的准不准,刚刚我们注射的那条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和贝斯特死盯着那条狗,一小时内,眼睁睁看着那条糖尿病狗从连头都抬不起到可以坐起来,再到竟然可以站起来!
然后,那个无数医生、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神秘物质就这样被这两个年轻人揭开了面纱。他们俩为之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Insulin)。
1922年2月,两个小伙子成功地把胰岛素注射到了一位医学生糖尿病患者身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时,不闻不问的麦克劳德教授也不再继续观望了,丢下了手中所有的工作,调动自己的全部资源,投入了胰岛素实验的后续工作,成功把草台班子变成了正规军。
随后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礼来药厂 (Eli Lilly and Co.) 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使用的胰岛素。
1923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据粗略统计,当年有近8000名医师对25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取得空前的成效!
1991,为纪念班廷的巨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班廷教授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
好了,故事讲完了,但是小编希望故事没完,期待将来会有更多这样传奇的人物出现并发现或发明一些物质可以彻底地治愈糖尿病,让它不再是终身性疾病,再次给患者们带来伟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