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每一枚勋章背后,都是不朽的传奇与荣光。这位百岁医学泰斗却谦虚地说,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

  还有2天就将步入2025年,瑞金文创与新闻晨报联合打造,将王老师手书的“金”“福”“瑞”三字加以设计与精心装裱,制成精美版画,致敬这位“药神”、可敬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金”,是金蛇吟春,更是体味王老师的生命哲学,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是“金”,让生活变好但把名利看淡的生活哲学也是“金”。

  上世纪70年代,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曾是白血病家族中最为凶险的一种,不少病人往往在抢救几小时后就死亡了,那时王振义正式决定与白血病“过招”。

  失败多次,当全世界的实验室都准备放弃时,王振义依旧在坚持,经过数十年研究,终于发现维生素A的氧化物——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实验中将幼稚期的白血病细胞转为成熟的细胞。这一发现让医生们欣喜若狂。

  1986年,他们等来了“001号” 病人。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一位5岁的小患者,病情危急。这正是王振义的夫人——儿童血液科医生谢竞雄工作的医院。

  当时,小生命奄奄一息,谢竞雄很焦急。王振义提议道,“我们历经八年研究的新药,可以试试看,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面对前所未有的疗法,孩子父母同意一搏。

  此后,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

  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为肿瘤治疗贡献了一个新疗法。

  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只要口服就有效,全球千万患者因此重获新生,王振义却选择放弃专利。

  正式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后,10粒一盒的价格当时低至仅约11元,即便是40多年过去了,直到如今也仅290元,且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都高达2万元以上。

  这些年,他将获得的超千万元奖金悉数捐出,捐给为贫困患者助力的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已经有超65位病人从中获益;又为“广慈临床创新技术奖”注资,鼓励青年医生创新发展;2024年5月,王振义的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又再次捐款,希望为mRNA疫苗的研究助一臂之力。

  “牡丹嘛,一般都象征着荣华富贵,但我这幅牡丹却是粉白中带红,恬淡、清雅,清静向上。就像是做人要有不断高攀的雄心,但又要有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事业看得很重,对名利看得很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门四院士是关于王老师的又一段佳话。王振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便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王振义院士总说,当一个人到达科研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当自己在抛物线刚下降时就应该退下来,让下一代更强的人上来。

  “我所研究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只是二十几种白血病当中的一种。今天,虽然这种不幸的白血病能够得到解决,但是还有二十几种白血病没有解决……”

  王振义院士的大医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医者,成为瑞金医院医者内心的激励,致敬王振义院士瑞金青年主题学习会不时举行,作为医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专注和追求卓越,瑞金的年轻一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脚踏实地,小事做起,心存高远,辉煌未来,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年轻人学习王振义精神后最需要做的事情。

  王振义院士提倡的“育人重于科研”理念,使得许多人在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在推动医学质量标准的国际化过程中,王院士的远见卓识为大家指引了方向。

  90多岁依旧坚持学习和研究新知识,从这种求知和探索精神中深刻体会到,做任何工作都要专注并追求卓越,这种精神将深深激励着所有人不断向前。

  在王老师“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医学人生指引下,我们这群“蓝小医”青年志愿者,也不断开展更多样、更实在的“向上、向善”志愿服务项目,更热心、热情、热烈地助人奉献。

  我在瑞金医院血液中心进出16次,共历时6年180余天。我的信心就是王老师的“上海方案”,他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把5年生存率从10%提升至95%,我就是那个95%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