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院士呼吁大家少出门,如果不是紧急情况,产后的宝妈能不去医院最好。但是,盆底康复最佳的时间段就是产后,不去医院检查,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盆底损伤的情况呢?

  现在,宝妈们可以跟着我们盆底门诊的盆底检测流程进行自我评估,这样大家不出门也可以初步判断了。

  很多事情的结果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认知设想。比如,剖宫产后盆底一定会比顺产后的好吗?产钳后的盆底一定会比自然分娩的差吗?

  其实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影响盆底健康的因素太多了,在这个领域中,我们也在不停学习,不断探索。

  但是有一个道理是肯定的,即孕期以及分娩前,甚至远到孕前的盆底状态越好,分娩后盆底的损伤就越轻。

  这就像是两个运动员跑马拉松,其中一个每天都在训练,赛前热身也做得很好,而另一个训练的没那么多,热身准备也没那么充分。结果可想而知,后面一位运动员更加容易受伤。

  医院门诊采用国际通用的《牛津肌力分级》 分为0 、I 、II 、III 、IV 、V级 。但是这个分类方法可能对大家来说有点麻烦,而且准确地评估肌力需要一定的经验。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搬了很重的东西,从一楼搬到六楼,搬好之后会觉得胳膊在抖,这就是张力高的表现。

  这时候如果筋疲力尽的我们再去拿个杯子喝水都会觉得很吃力,这就是肌力弱,所以说张力和肌力不同。

  长期的姿态不良,会加重盆底肌的负担。所以我们会评估一下患者的站姿和坐姿,比如骨盆前倾的检查,从而指导大家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不只是为了盆底,也为了女性优雅的气质。

  I类肌与维持静息条件下支持功能有关,等长收缩,收缩较慢、产生的张力较低,维持的时间长且连续,不易疲劳。

  盆底肌中的深层肌大多为此类型肌纤维,占70%以上,对维持盆底的支撑功能起到重要作用,相当于盆底肌里面的长跑运动员。

  II类肌与盆底肌快速有力的收缩功能有关,等长收缩,快速且简洁,产生的张力高,但是易疲劳,是高强度运动时的主要动力。

  盆底肌的浅层肌中含此类型肌纤维较多,在控尿、控便及性功能正常发挥中起重要作用,相当于盆底肌里面的短跑运动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肌群不是单独工作的,比如大小便的控制需要两种类型的肌肉配合默契,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确实盆底肌的情况不太理想,可以先在家练习凯格尔训练,也可以线上咨询医生如何自我锻炼,待到疫情过去,再到医院就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