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繁華世界之中,有一群人,他們身披白袍,以無私的奉獻與滿腔的熱忱,默默守護著我們的生命健康。他們是醫者,是生命的守護者,更是每個人心中的“中國好醫生”。今年8月,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組織的“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網上推薦評議活動中,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格桑頓珠入選6月月度人物,成為今年西藏首次入選的醫務工作者。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好醫生”格桑頓珠,了解他從醫26年以來,“醫者仁心”背后的那些故事。

  9月9日,記者來到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隻見格桑頓珠正忙碌地穿梭於各個病房之間,他語氣親切溫和,臉上始終有著溫暖的笑容,每到患者床前都會仔細詢問病情,耐心解答疑問,讓患者及家屬對醫生產生了“生命托付”的信任。患者家屬次珍(化名)告訴記者:“我老公在醫院住院一段時間了,格桑醫生經常會過來查房,每次遇到什麼問題,他都會特別耐心地解釋給我們聽,還讓我們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負擔,好好在醫院治療,肯定會慢慢康復起來的。”時間在查房的過程中慢慢流逝,結束病房的工作后,格桑頓珠回到了辦公室,開始處理各項行政管理工作,“雖然現在行政管理工作挺忙的,但隻要有空閑時間,我就會去病房裡轉轉,看看能為患者做些什麼,好像隻有在病房裡查房看診,我才會覺得更安心一些。”格桑頓珠說。

  今年51歲的格桑頓珠,出生在日喀則市定日縣珠峰腳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家鄉醫療條件比較落后,這讓他從小就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了敬意和向往。“小時候,家裡人生病要走很遠的路才能找到醫生,外婆也因救治不及時去世了,那時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為一名醫生,就能幫助更多的人。”為了實現從醫的夢想,格桑頓珠努力學習,先后考入南昌市第十七中學、北京西藏中學高中部,並於1993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1998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成為一名外科醫生。

  工作后,格桑頓珠也沒有鬆懈,而是以更高的標准要求自己,始終把減除病人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當作自己的天職。“沒有哪一個職業像醫生一樣,一舉一動都牽動生命。從醫路雖艱辛,但隻要看到患者高高興興出院,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欣慰。”格桑頓珠說。

  工作幾年后,格桑頓珠越發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每每面對疑難復雜的疾病,面對患者渴望的眼神,他都深感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不夠,於是他暗下決心要繼續深造。2002年,格桑頓珠順利考上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的腦血管外科專家趙繼宗教授,主修神經外科專業。而后為了更深入地學習神經外科的知識,格桑頓珠再次考取了趙繼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畢業后成為西藏第一位外科學博士。當被問及為何選擇神經外科專業時,格桑頓珠告訴記者:“我曾親眼看見周邊不少病人因腦血管意外,來不及跟家人道別便撒手人寰,這讓我認識到神經外科的重要性,也促使我致力於神經外科的學習和研究。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讓這樣的遺憾少一些。”

  眾所周知,神經外科被譽為醫學“皇冠上的明珠”,素來以手術的高難度和高度精細著稱。在學習神經外科的道路上,格桑頓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僅閱讀了大量的醫學文獻,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與各地資深醫學專家進行交流和學習,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鍛煉自己的實操能力,確保在手術台上能夠游刃有余。通過多年的勤奮學習和持之以恆的努力,格桑頓珠收獲了豐厚的回報——他的博士論文獲得了首都醫科大學博士論壇一等獎,還受邀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八屆亞洲神經外科年會”,畢業論文也被選為大會論文報告,這是西藏神經外科界第一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亮相並作學術報告。

  在醫學領域,學習無止境,責任重於泰山。格桑頓珠始終認為,臨床醫生不僅需要醫術精湛,還要善於總結和研究。為此,他特別重視科研和經驗教訓的總結,攻讀碩士期間參與“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出血性腦血管病規范化治療,並研究出盜血再灌注突破的時間窗,為巨大動脈畸形圍手術期預防再灌注突破提供理論依據,研究成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攻讀博士期間,他再次參與“十一五”重大課題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制定出一整套術后用藥治療指導方案,顯著降低術后並發症概率。

  1998年,格桑頓珠剛剛進入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時,醫院還沒有獨立的神經外科,平時開展的手術也僅限於外傷、車禍導致的顱腦損傷等。格桑頓珠告訴記者:“神經外科手術難度大、時間長、風險高,對醫生的業務能力和醫院的專業設備要求很高,但當時我們醫院還處於發展階段,綜合實力還不高,所以沒法開展更多的神經外科手術。”2010年,獲得外科學博士學位的格桑頓珠回到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就著手組建團隊,致力於推動醫院神經外科的發展。經過不懈的努力,2014年9月1日,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正式獨立建科,標志著該院不斷細分學科,充分整合、優化醫療資源,助推神經外科學科建設邁出關鍵一步。“對我來說,推動神經外科獨立建科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是為患者提供更專業、更全面醫療服務的開始。”格桑頓珠說。

  在科室建設中,格桑頓珠發現,想讓神經外科診療在醫院落地生根,不僅需要先進的設備,更需要一支技術精湛、團結協作的團隊。為此,格桑頓珠開始主抓專業人才培養。“我們神經外科醫生也被叫作‘刀尖上的舞者’,手術過程中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因此業務能力需要精雕細琢,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格桑頓珠告訴記者,為了提升神經外科診療團隊的綜合業務能力,醫院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雙管齊下,不斷拓寬人才培育渠道,全力培養高水平醫療隊伍。“我是趙繼宗院士唯一一位少數民族學生,他一直都很關注我和醫院的發展,這些年他多次到我們醫院駐地坐診,指導一線臨床工作,進行學術交流,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這兩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格桑頓珠說。

  經過10年的發展,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陸續成立北京天壇醫院西藏臨床技術援助基地、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中日友好醫院西藏腦癱救治中心等,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得益於此,該院已累計完成腦腫瘤、脊柱脊髓腫瘤、腦血管疾病、腦癱等高難度手術300余台,讓西藏的患者在家門口可以享受全國頂級神經外科專家的診治。

  如今,作為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院長的格桑頓珠,除了承擔行政管理、科研、醫療等多重任務,更多的是將目光放在了醫院整體的發展之上。格桑頓珠說:“以前做臨床醫生,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關注的是科室的建設情況﹔現在成了院長,目光就得放得更長遠一些,思考的是如何讓醫院整體診療水平再上一個台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格桑頓珠尤其關注醫院科研創新能力,加大力度扶持醫療技術成果落地轉化,讓最新醫療技術向著惠及更多人群的方向蓬勃發展。“目前,我們醫院已經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與區外一些省市相比還有差距。今后,我們還會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培養科研醫療人才,爭取在更多醫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更好地服務全區群眾。”格桑頓珠說。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在格桑頓珠主導下,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引進先進醫療設備,進一步提升了醫院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為廣大患者帶來了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驗。如今,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已經建成了煥然一新的院區,醫學影像科、耳鼻喉科、ICU等科室建成投用,血液透析室完成升級改造,電子票據上線運行,挂牌成立西藏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揭牌“醫學救援協會心肺復蘇急救培訓基地”……醫院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並憑借優質的服務態度以及顯著的治療效果,在患者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格桑頓珠說:“今后,我們還將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優化醫療服務,努力將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建成一所集醫療、科研於一體的高水平綜合性醫院,助力‘健康西藏’建設。”

  夜幕降臨,醫院的燈光依舊明亮,格桑頓珠的辦公桌上,始終放著許多醫療專業書籍,這些書籍見証了他26年從醫生涯中的無數個不眠之夜和拼搏時刻。面對此次獲得“中國好醫生”的榮譽,格桑頓珠表示,這份榮譽不僅僅屬於他個人,更屬於整個醫療團隊,“作為一名醫生,最大的成就不是榮譽和獎項,而是患者的康復和信任。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隻要能為更多患者帶去希望與健康,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婁夢琳)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