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担心产后身材走样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生一胎胖十斤”并不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产后6-12个月内就可以基本恢复孕前体重。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因为生育而变胖的例子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那些会影响产后身材恢复的误区。

  孕期体重增加是正常现象,但不意味着长越多越好,或长多少都行。孕期增重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母婴健康。孕期增重过多近期而言会增加巨大儿、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风险,远期而言则会影响产后身材恢复,增加母婴将来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等风险;而体重增长不足则会增加低体重儿、子代认知发育迟缓、早产等风险,也可能会影响母乳分泌。因此,保证孕期体重适宜增长十分重要。

  就产后体型恢复而言,孕期增重过多会增加产后体型恢复的难度。孕期体重增长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与孩子有关的部分,具体包括胎儿(约3-4kg)、胎盘(0.7kg)、羊水(羊水1.0kg)、增大的子宫(约增加1.5kg);其次是增长(约增重0.5kg);第三是增加的血容量(约1.5kg);第四是水肿引起的体重增加(约2.5kg);最后是额外增加的脂肪(约2.5kg-4kg)。其中孩子出生后立刻可以减少的体重是:胎盘、羊水、胎儿;产褥期期间可以逐渐减少的体重为子宫增长的重量、水肿、血容量;额外增加的脂肪则需要通过泌乳来消耗。当孕期脂肪堆积过多超过了产后泌乳所需要的能量时,堆积的脂肪就难以被完全消耗,进而影响产后体型恢复。

  生活中有人发现,产妇在喂奶期间似乎更容易长胖,于是出现了“喂母乳会导致身材臃肿、发胖”的谣言,导致许多女性拒绝哺乳。但其实哺乳本身不但不会造成体重增加,反而有利于帮助我们消耗孕期堆积的脂肪。纯母乳喂养的产妇每日可以通过泌乳消耗约600-700kcal的能量。哺乳带来的能量消耗,能帮助产妇更快地恢复理想体重。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越喂越胖”的例子呢?这问题就出在了能量摄入上,当产妇摄入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时,就会造成体重不减反增的现象。也就是说,“喂奶”过程中出现发胖的原因不是因为“喂奶”,而是因为吃太多了。

  有人又要说了,喂奶期间只有多吃东西、多喝浓汤才能“下奶”。这就是另一个与母乳有关的谣言了。哺乳期确实需要比孕前多吃一些,但并不意味着吃越多奶越多,喝浓汤才有“奶”。母乳的分泌与很多因素有关,除饮食外,哺乳的频率、产妇的情绪等也会影响乳汁分泌。当产妇摄入已达到需要量后,再去增加食物摄入不但不能促进乳汁分泌,反而会造成过多的脂肪堆积在产妇身上,而过多的脂肪摄入还可能会让宝宝出现脂肪消化不良性腹泻。因此,当产妇“奶水不足”时,不要只关注于“吃吃喝喝”,还要看看哺乳频率、产妇情绪等是否存在问题。为了保证产妇健康和乳汁的营养均衡,建议哺乳期女性应该在孕前均衡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汤水摄入(不包括多油浓汤)并每日增加约450kcal的能量。这增加的能量与泌乳需要的能量存在约200kcal的差值,而这些差值恰好可以通过体内脂肪的消耗来弥补,可以让产妇在产后6-12个月内逐渐恢复理想体重。一般而言,哺乳期间每周减重0.5kg是安全有效的。对于产后不哺乳的女性来说,由于缺少“泌乳”这部分的能量消耗,孕期额外堆积的脂肪便不太容易被消耗,更容易出现产后体重滞留过多的问题。

  产后适当运动不但能促进身体恢复、逐步恢复适宜体重,还能预防产后抑郁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运动不是说产后要进行剧烈运动,而是产后根据身体情况,循序渐进地从开始活动到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逐渐增加抗阻运动。在无医学禁忌的情况下,产后应尽早恢复适度身体活动,产褥期以低强度运动为主(如步行、产褥期保健操、伸展运动等),产褥期后克根据身体情况逐渐恢复至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

  产后身材恢复需要从饮食、运动、哺乳等多方面着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母乳喂养是产妇保持体型和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