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今年醫師節的主題是“崇尚人文精神 彰顯醫者仁心”。在醫師節即將來臨之際,人民網四川探訪了四川泰康醫院的醫護人員,聆聽他們的故事。
這是當地醫院的一位中醫,他醫德高尚、很有耐心,診療效果顯著,病人絡繹不絕。通過這位中醫,周建偉深深感受到了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
“因為喜歡中醫,高考填報了中醫的志願,到學校以后肯定就好好地學。”周建偉說,然而,中醫的學習並非易事,不僅需要記憶大量的經典知識,還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領悟。為了掌握這些知識,他白天聽課,晚上和周末都泡在教室裡挑燈苦讀,幾乎沒有節假日。
在工作中,即便是炎熱的夏天,周建偉也埋頭寫論文、做研究。他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在35歲時便破格晉升為正高職稱,並先后獲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委組織部青城計劃-天府名醫、四川省名中醫、四川省中醫藥院士后備人才、四川省衛生健康委首席專家等眾多榮譽或稱號。
書本知識只是基礎,真正的中醫功夫是在實踐中逐步領悟和積累的。周建偉解釋說,中醫與西醫有不同的地方,后者的診療方案教科書上通常都寫得很清楚,指導性比較強,但中醫則不同,中醫講究辨証施治、個性化診療,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臨床上的實際情況往往有較大差距,這就需要醫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揣摩能力。
“起初,我學習了很多知識,信心滿滿地走進臨床,以為自己可以好好醫病,當一個好醫生了。然而,在實際看病的過程中,感覺書本知識和臨床實踐差距很大,有時候僅憑書本知識無法完全應對復雜多變的臨床情況。因此,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揣摩,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臨床技能。”
從醫40年來,周建偉致力於中醫針灸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他擅長治療中風病、面癱,頸腰椎病及退行性骨關節病,風濕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各種疼痛症,失眠、功能紊亂等﹔先后承擔各級科研項目36項(國家級課題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主編學術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培養學術繼承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20余名。他不僅延續了傳統中醫的精髓,更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中醫針灸防治中風、痛証、頸椎病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並提出了獨特的理論與治療體系。他逐步完善了“五輸穴脈氣循行路徑”的理論,進而創建了“五輸—經別循行系統”,並提出“藥有偏性,穴有偏功”的新觀點,構建了“腧穴証治”辨治體系。這些理論創新,不僅提升了針灸治療的精准性,還使得辨証施治的理念在臨床中得到了更好地應用。
他在針灸技術上的創新尤為突出,獨創了“阿是穴四花刺法治療痛証”“頭針徐疾補瀉法治療中風病”等10余項特色診療技術。其中,“阿是穴四花刺法”是在阿是穴上採用“一穴四針”的方法,針對性強、針感好,意在引導瘀滯之氣血向四周疏散,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機、行氣止痛的效果。這一技術在傳承古法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創新,療效顯著,已被廣泛推廣應用。
除了理論和技術的創新,周建偉還以實際案例驗証了這些方法的有效性。2000年,他接診了一位因顱內出血而導致偏癱的病人,採用了自創的“頭皮針徐疾補瀉手法”進行治療,取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顳前線等穴位,留針期間被動運動患者肢體。經過一個月的治療,病人的肢體功能開始逐漸恢復,能夠輔助行走,同時語言障礙也逐漸改善。周建偉一方面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另一方面仍堅持採用頭皮針治療,並根據病人康復的不同時期的具體病情辨証施用徐疾補瀉手法,同時配合功能鍛煉。再過2個月后,病人肢體和語言功能完全康復,工作生活恢復正常。
中醫的魅力不僅在於其深厚的歷史傳承,更在於不斷地創新與實踐。周建偉所創造的治療方法,不僅成為了中醫針灸領域的寶貴財富,也是推動中醫不斷向前發展的真實寫照。(寧芝)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