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成为肿瘤诊疗和医学科普领域的重要助力。AI的引入不仅能够帮助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辅助影像医生进行阅片,还可通过导航技术协助手术。与此同时,很多AI数字医生也开始在医学科普领域崭露头角,不仅频繁登场于短视频,还能够通过24小时人机对话形式为大众解疑释惑。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五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提升至2022年的43.7%。尽管这一数据的提升令人鼓舞,然而癌症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明确希望到2030年,癌症的五年生存率能够达到不低于46.6%。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肿瘤防治水平,成为专家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在最近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对AI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AI的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应盲目依赖它。

  樊代明院士提到,医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农业革命催生的经验医学到工业革命引发的生物医学,今天应对信息的迅速增长,整合医学的提出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这种整合医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整合现有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及社会、环境、心理等多重因素。

  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同一种类型的肿瘤在不同患者身上,其表现和进展可能截然不同。这使得肿瘤医生必须具备整合医学思维,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诊治方案,以实现最优的治疗效果。医生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单凭自身能力难以应对,而AI在数据层面的整合能力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樊代明院士借助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出,设计合理的肿瘤诊疗方案不仅需要充分的背景知识,也需对指南的深刻理解。CACA指南的内容广泛而深奥,可以理解为“100斤重”的知识负担,而利用AI技术开发的CACA指南思维导图可以显著提高实际应用的效率。当医生接诊一例胃癌患者时,基于思维导图的AI工具可以及时弹出符合患者情况的多种治疗方案,从而帮助医生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另外,AI机器人在肿瘤诊疗中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患者通过与机器人进行交流,可以得到肿瘤类型及治疗方案的相关建议,甚至能了解到医生开的每种药物的精准评估。这种AI技术的融入,使得医生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支持与增强。

  即便如此,樊代明院士强调,医生在椎间盘手术或其他复杂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AI。医院当监控设备故障时,患者的生命健康始终需要由医生来把控。他指出,AI只具备计算智能,而缺乏人类的智慧与情感,无法替代一名优秀医生的综合判断力与临床经验。

  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尽管其潜力巨大,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谨慎面对。对于肿瘤治疗领域,AI是一个强大的助手,但医生必不可少,他们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与人性化关怀,对患者来说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保障。此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提供了一个信息及经验的分享平台,更强调了医生与AI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未来的肿瘤防治既要探索创新技艺,又需重视人才的培养,确保每位患者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