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3年启动“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捐赠医疗救护车3200余辆,接送孕产妇148万人次,提供义诊咨询2814万人次、健康普查3741万人次、健康培训1331万人次,在降低妇科病发病率、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欠发达地区妇女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西赣州寻乌县一个村子里,一名孕妇临产急需医护人员救助。危急时刻,一辆“母亲健康快车”载着医护人员及时赶到,护佑母子平安。回想起当时情形,这位母亲仍心有余悸,对雪中送炭的“母亲健康快车”满怀感激。
孕妇临产,关系母婴生命安全,情况紧急、分秒必争。如果受限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无法及时满足手术转院需求,有错过医疗时机的风险。在地处偏远的林区牧区,在崇山环抱的山乡苗寨,在地势险峻的雪域高原……无惧山高路远、无论白天黑夜,20多年间,一辆辆24小时待命的“母亲健康快车”,在紧急时刻护佑了一名又一名孕产妇,成为呵护群众健康的“平安车”。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首先要保障怀孕生产期间安全、顺利。当前,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日益健全,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优质、普惠,为育龄女性及其家庭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比如,分娩镇痛、亲情陪产、导乐分娩等项目的推广和应用,满足了生育服务多元化需求,有效改善了产妇体验。及时响应、应对迅速的“母亲健康快车”,是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全过程关怀的重要一环,有助于为母婴健康筑起更坚实屏障。
也要看到,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高质量的妇幼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一定缺口。弥补短板,要加大支援帮扶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正因此,“母亲健康快车”项目积极深入农村、社区、学校等,为欠发达地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义诊咨询、健康教育、“两癌”检查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助力夯实妇幼健康基层服务网络。公益项目凝聚起社会合力,将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服务送到妇女群体身边,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有力补充。
在医疗卫生服务之外,还要从妇女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发,从点滴细节做起,营造更暖心的环境。推动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近年来,各地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迈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与保障妇女权益的稳健步伐。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动形成长效机制,广泛调动、统筹用好各方面力量,就能进一步织密全周期、全方位、有温度的保障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赵 政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学习追赶到并跑引领,培育航空安全“把关人”——走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