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世纪发生的十字军东征事件,是由于基督教和教之间为了争夺耶路撒冷而发生的长达200年之久的宗教战争。东征期间十字军曾经创办了“医院骑士团”。攻克耶路撒冷后,医院骑士团一方面加强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另一方面在通往圣地途中的一些城市开设招待所,便于伤病员在这里找到庇护,特别是让那些病入膏肓、客死他乡的十字军骑士能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的岁月。这便是最早的临终关怀医院。

  摩纳哥(1999):马耳他骑士团成立900周年。画面左侧是教主,中间是马耳他十字符号,右侧是医院骑士团的医生在为病人听诊。医院骑士团在通往圣地途中的一些城市开设招待所,照顾临终的十字军骑士,这便是最早的临终关怀医院

  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医院骑士团的工作也停滞了。直到17世纪,在法国神父文森特·德·保罗(Vincent de Paul,1581-1660)的努力下又使它复兴了。1633年,他在贵族寡妇露易丝·德·马里亚克(Louis de Marillac)的协助下,创建了慈惠姐妹团,专门照顾孤儿、贫民、病人,尤其是临终病人。

  保罗神父的工作带动了欧洲各地的宗教组织去做慈善。1815年,医生出身的玛丽·艾肯黑德(Mary Frances Aikenhead,1787-1858)在都柏林创建了爱尔兰慈惠姐妹团。这个姐妹团积极活动,于1879年在都柏林建立了哈罗德十字临终关怀医院,还于1902年在南伦敦建立了圣约瑟夫临终关怀医院。

  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巴黎、都柏林、悉尼、墨尔本等地建立了一些临终关怀护理机构,但直至英国圣公会教徒、医护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女士慈善家西塞莉·玛丽·斯特罗德·桑德斯女爵士(Dame Cicely Mary Strode Saunders,1918-2005.7.14)在伦敦郊外创建了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医院,现代临终关怀运动才正式拉开了帷幕。

  英国(2006):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开创者——桑德斯。她说:“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逝去,但也尽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后一刻。”

  1918年6月22日,桑德斯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家庭,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1932年-1937年她在罗丁学校接受教育,1938年进入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PPE)。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决心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效仿南丁格尔做一名护士。她暂停了在牛津的学习,于1940年前往圣托马斯医院的南丁格尔护理学校学习护理。在培训即将结束时,她背部受伤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护理工作。1944年获得国家注册护士资格后,她回到圣安妮学院,在一年内年获得了文科学士学位,并获得了公共与社会管理文凭。随后她开始转修社工学分,取得了癌症患者的医学社会工作者资格,就此成为一名社工人员,当时也被称为女士慈善家(Lady Almoner)。

  1945年-1948年,桑德斯以女士慈善家的身份在伦敦阿尔奇威医院照顾身患绝症的病人,并作为志愿者在伦敦圣卢克医院工作。1948年初,她在阿尔奇威医院照顾从波兰华沙逃出来的年轻犹太难民大卫·塔斯玛(David Tasma)时,对他产生了好感,两人很快成了亲密的朋友。当时塔斯玛被查出患了癌症,桑德斯就陪在他的身边。她看到当时医生对癌症病人进行各种治疗却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同时医生对癌症引起的剧烈疼痛也束手无策,立即意识到应该为这些病人做点什么,令他们不被各种治疗和癌性疼痛折磨得如此痛苦。

  在塔斯玛生命最后的时间里,桑德斯和他谈起了死亡,聊到了他们对临终者医疗的共同愿景:对于患有限制生命疾病的人来说,不仅需要帮助他们减轻肉体的痛楚,更需要对他们给予全面细致的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塔斯玛希望桑德斯今后能为像他一样的癌症病人建立一个像家而不太像医院的特殊场所。1948年2月25日塔斯玛去世,临终前他对桑德斯说“我将成为你家的一扇窗户”,并将自己500英磅的遗产留给了桑德斯。这段感情经历为桑德斯提供了巨大的灵感,她知道了终末期病人需要什么。

  罗马尼亚(2011):国家红十字会成立135年,票图为护士为重病卧床的病人阅读文学作品。终末期病人不仅需要镇痛、缓解症状,还需要舒适照护、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自此,桑德斯开始关注姑息治疗和疼痛控制,她特别关心癌症病人。为了有更多照顾病人的机会,她去应征晚上照顾病人的义工。当时,医生们专注于治疗疾病,患者往往得不到足够的疼痛缓解。桑德斯不接受这一点,认为一定有办法减轻癌症病人的痛苦。这时一位医师建议她:如果你真想帮助癌症病人,就应该自己成为一名医生,否则你的想法永远不会被医学界所接受。

  于是,桑德斯怀着伟大的使命感,在33岁时年进入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医学,并于1957年毕业取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医生。第二年,她获得了哈雷·斯图尔特信托的研究奖学金,用于在伦敦圣约瑟夫临终关怀医院研究终末期患者的疼痛控制。她深知终末期病人对于舒缓疼痛的需要,倾心进行癌症止痛的试验。1958年-1965年,她与几位医师同事研究出多种能够减轻癌症病人痛苦的新药。

  桑德斯既是护士也是医生,但她的本色还是护士。她知道临终患者对获得心灵照顾的需要,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临终关怀之中。她圣约瑟夫医院全力帮助垂危病人,致力于将富有同情心的护理与医疗相结合,给临终病人以更多的关怀。在这里,她接受了一位年老波兰病人的建议,同时为了了却塔斯玛的心愿,决心自己建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1963年,她开始在圣约瑟夫医院为临终关怀医院筹集资金。到 1965 年她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于是就开始建设了。1967年,她终于在伦敦郊外西德纳姆建成了第一家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并以公元3世纪圣徒圣克里斯多弗(Saint Christopher)的名字作为院名。7月24日,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正式对外开放,她和塔斯玛的共同心愿终于开花结果了。

  德斯在伦敦郊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就此点燃了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桑德斯将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设计得既舒适又实用,使患者能在死亡前保持尊严感和独特性,它不像一个典型的医院病房,而是设有多个单人房,让病人有更多的隐私。这种设计还包括几面宽大的窗子,让自然光洒遍室内,加上现代主义的线条,有助于员工有效地工作。这里被设计成温馨的场所,既不是纯粹的医院,也不是真正的家,但却有家的感觉。这种设计后来成为许多临终关怀医院的样板。

  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致力于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护理,包括社会、情感和精神支持,以及身体护理和专家止痛,将教学和临床研究、疼痛和症状控制与富有同情心的护理相结合,以医疗团队合作的方式,为病人提供家一样舒适的医护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帮助临终者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家属安慰与关怀,以此引领临终关怀领域的发展。她废除了对临终患者探视的时间限制,认为临终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最好的医疗,还有尊严、同情和尊重。

  建立第一个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后,她比任何人都负责地建立姑息治疗的纪律和文化。她善于倾听,系统地关注病人的叙述。她进行了有效的疼痛管理,引入了“整体疼痛”的概念,包括身体、情感、社会和精神维度的痛苦,这是她的众多成就之一。她反对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的立场,认为病人若寻求安乐死,那是因为他太痛苦,希望早日解脱,安宁疗护则希望协助病人减轻痛苦,过上最后一段安适、有意义、有质量的生活。

  桑德斯开创了现代临终关怀体系,就像点燃了一座灯塔,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并善待生命垂危的临终者,每年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来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学习培训。

  1987年,临终关怀被英国卫生管理部门正式确定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医学专业,这一决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此后,有关临终关怀的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临终关怀医疗团队逐步完善,法律、保险、社会支付也渐成体系。1988年,临终关怀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为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提供积极的、人性化的医疗团队照护。如今,英国所有的医学院校均已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截至2016年,英国拥有220多家独立的临终关怀中心,建立了健全了临终关怀准入标准、服务流程及转介制度,服务形式包括住院服务、日间服务、家庭临终关怀、社区护理等,政府为临终病人配备专业关怀团队并承担费用。较大的临终关怀机构7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国民医疗保险,剩余资金来源于慈善团体的捐助以及以各种方式筹措的资金,极大地降低了民众的经济压力。

  美国是临终关怀开展得较早的国家之一。1963年,桑德斯应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沃德女士的邀请,前往美国宣传临终关怀。1974年,在康涅狄格州借鉴英国模式建立了得到官方认可的美国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开始居家临终关怀。1976年,美国加州通过《自然死亡法案》,规定不对末期临终患者提供加剧痛苦和拖延死亡的治疗,允许依照自己意愿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而自然死亡。

  1980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将临终关怀纳入国家医疗保险法案,承担照护者的经济风险。1983年,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不仅为临终关怀提供了财政支持,同时奠定了临终关怀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扩大了临终关怀的覆盖面,使更多的终末期病人能够享受这一福利。90年代初,美国通过了《病人自主决定法案》,确认了预立医嘱的法律地位,美国就此成为全球首个确立“生前预嘱”相关法律并将其合法化的国家。1995年,美国临终关怀学科建立。2002年,美国护理专业委员会建立了临终关怀认证机制,由国家临终关怀护士认证委员会为临终关怀的专科护士颁发资格证书。

  典型的临终关怀在美国通常由一支专业队伍来提供,这是一个由注册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牧师等组成的跨学科队伍,根据服务方式、地点和强度分为四类模式:常规居家照护、连续居家照护、入院暂息照护和常规住院照护。医保支付方式为按床日付费,费用从公共医保基金中支出,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截至2017年,美国注册并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已经达到了4488家。

  美国(1999):临终关怀(Hospics care),票图上白色的小楼、紫色的屋顶、整洁的门窗、茂盛的大树、绿色的草坪、通向天堂的小径、金色夕阳中翩飞的蝴蝶,象征着接受临终关怀的晚期患者,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安详地、尊严地故去后,宁静地告别世间,灵魂从住所沿着草坪上的小路飘然而出,像蝴蝶一样飞入鸟语花香的天堂

  桑德斯在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担任医务主任、主席和创始人/总裁长达34年,同时她还是许多赠款信托的受托人。1980年,她成为大英帝国女爵士。1981年,她获颁邓普顿奖。她拥有英国和海外颁发的20多个荣誉学位。1989年,她获得英国功绩勋章。2002年,80多岁的她成立了慈善组织桑德斯基金会(The Cicely Saunders Foundation)。晚年她不幸患上了乳腺癌,但她仍然坚持工作。2005 年 7 月 14 日,她在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87岁。令人欣慰的是,在她去世时全世界已经建立了8000多家临终关怀医院。她的奉献和成就,使她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