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平,原名蒋顺发,又名姬宾礼,生于 1878 年河北省房山县,出身贫苦,当过徒工、长工,后在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部下从军,官至副团长,因厌倦军阀腐败而回乡学医种地。
早年,蒋维平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各种艰苦的劳动。然而,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在李鸿章部下从军的十五年间,他目睹了清政府的卖国求荣,毅然决定离开。随后,他又在袁世凯和段祺瑞的部队中任职,但军阀之间的争斗和腐败让他深感失望。最终,他被开除军籍,回到了家乡石楼村。
回到家乡后,蒋维平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开始学医种地,为乡亲们治病救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蒋维平再次投身抗日战争。他曾在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第三师担任管马处主任委员,但不久该军解散。他又回家开西药店维持生计。然而,他的抗日热情从未熄灭。1938 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五九旅挺进平西,路经其家乡时,年届六旬的蒋维平毅然关闭药店,携带全部药品和义子蒋志刚一起参加八路军。同年 5 月,他加入了中国。
蒋维平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他从一个贫苦的徒工、长工,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抗日战士和优秀的员。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挺身而出。
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蒋维平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心中的抗日火焰熊熊燃烧。他先是加入了宋哲元的二十九军第三师担任管马处主任委员,本想在抗日战场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命运多舛,这支部队不久后便解散了。无奈之下,蒋维平回到老家,以开药店维持生计。但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地方武装头子胡振海打砸了他的家,还将他抢到娄子水村充当 “军医”。蒋维平看到胡振海的队伍纪律松弛、胡作非为,毅然携家眷逃到亲戚家避难。1938 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五九旅挺进平西,路过蒋维平的家乡。年届六旬的蒋维平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毫不犹豫地关闭药店,携带全部药品和义子蒋志刚一起参加八路军。同年 5 月,蒋维平加入了中国,开启了他抗日征程的新篇章。
加入八路军后,蒋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医学专长,为部队救死扶伤。他深知部队缺医少药的困境,便主动到处收集民间验方。他爬山涉水,不畏艰险,深入到深山老林中采集中草药。为了给部队战士和当地民众治病,蒋维平可谓是殚精竭虑。
1940 年 3 月,蒋维平随部队驻防在陕西省米脂县。为解决边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他更加努力地收集民间验方,跟当地群众广泛交流。1941 年春,三五九旅进驻陕西省绥德县,药品奇缺。蒋维平带领 40 多人四处搜集芒硝,制作硫酸钠,并利用当地动植物和矿物原料,配制出 “疥疮一扫光”“光明眼药膏”“疟疾丸”“外科治腐膏” 和 “复方氧化钙” 等药品,大大缓解了部队缺少药品的困境。据统计,蒋维平配制的药品治愈了众多战士和民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医术和奉献精神深受战士和民众的欢迎,同年 10 月,三五九旅王震旅长奖给他一件裘皮大氅,以表彰他的功绩。
1943 年,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蒋维平担任南泥湾九龙泉七一九团农场场长。虽已年迈,但他毫不退缩,带领全场 100 余人,以顽强的毅力开荒 400 多亩。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不仅实现了农场当年粮食自给,还上缴公粮 2.88 万公斤。同时,蒋维平积极开办木工厂、碾米坊,组织制药、编织和烧炭等多种生产活动。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农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三五九旅的第一模范农场。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1944 年,蒋维平被评为旅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
蒋维平在南泥湾的奋斗充分体现了他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场的建设和生产中。他带领战士们开荒种地,克服了重重困难,为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保障。他开办工厂,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他的奉献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付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无数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勇前行。蒋维平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6 年 7 月,蒋维平担任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此时的他虽已年近古稀,但依然精神矍铄,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在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他率领医护人员日夜奋战,救治伤员一千二百余人。他亲自管理由四百多名伤员组成的连队,精心照料每一位伤员,后被评为模范连队。蒋维平凭借着丰富的医疗经验和顽强的毅力,在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坚守前线 年底,平津战役期间,年满七十岁的蒋维平谢绝领导让他留守后方的关照,毅然选择参加解放新保安、张家口的战地救护工作。他深知战场的残酷和伤员们的需要,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坚定地站在前线。部队先是把他调往察哈尔省军区工读学校任校长,后又调他去察哈尔省军区生产合作总社 (驻张家口市) 任副科长。但无论在哪个岗位,蒋维平始终心系伤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典范。
1955 年,蒋维平被授予中校军衔,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此时的他已 77 岁高龄,在授衔仪式上,他那坚定的眼神和矍铄的精神风貌令人敬佩。他的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份荣誉实至名归。蒋维平还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这是对他功绩的高度认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员的忠诚与担当。
1964 年 7 月 12 日,蒋维平在张家口二五一医院病逝,享年 86 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1954 年,华北军区政治部为了表彰蒋维平的模范事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纪录影片。这部影片生动地展现了蒋维平的传奇人生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1993 年 9 月,蒋维平家乡房山石楼村村委会在石楼镇石楼村文化广场,为蒋维平塑像并刻碑,让后人瞻仰纪念。蒋维平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