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两具人形铅棺。一具很快就被确认为安托万·德·拉·波特的遗骸,他是一位在圣母院任职长达50年的教士。

  但另一具棺材中的身份却成了一个谜。这个谜题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注意,他们像侦探一样,开始收集各种线索,试图揭开这具无名遗骸的身份之谜。

  这具无名棺材中的遗骸属于一位30多岁的男性。通过对其骨骼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他的髋骨变形表明他经常骑马,头骨被锯开且胸骨骨折说明他在被防腐处理前曾接受过尸检。

  更重要的是,他的骨骼上还留有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痕迹:颈椎结核导致的慢性脑膜炎。这种病症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据估计,在该年龄段的人群中,每1000人中可能只有3到4人会患上这种疾病。

  图卢兹第三大学的人类生物学教授埃里克·克鲁贝齐解释道:他是一位出色的骑手,曾从巴黎骑马到罗马,这对一个患有结核病的人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差点因此丧命。

  杜·贝莱约生于1522年,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被称为“安茹的快乐诗人”、也是七星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与朋友龙萨尔一起,致力于改革和提升法语文学。

  杜·贝莱在1549年发表了《法语的辩护与发扬》,这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宣言,倡导使用法语进行创作,而不是当时盛行的拉丁语。他于1560年1月1日在巴黎中风去世,享年约37岁。我们知道他被葬在了圣母院内,但具置一直是个谜。

  多个线索似乎都指向这具遗骸就是杜·贝莱:年龄相符,经常骑马,健康状况也吻合。历史记载显示,当年国王的医生在对诗人进行尸检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病症。

  杜·贝莱的作品中也多次提到他的健康问题,包括渐进性耳聋和持续的头痛,这些症状与颈椎结核和慢性脑膜炎的表现一致。

  然而,考古学家克里斯托弗·贝斯尼尔还是保持谨慎:仍存在一些疑问。他解释说,对牙齿的同位素组成分析显示,这个人在10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巴黎地区或罗纳·阿尔卑斯地区,而非杜·贝莱出生的安茹地区。

  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不得不重新思考杜·贝莱的早年生活,也许他的童年经历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克鲁贝齐教授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要么这是一个临时墓地后来变成了永久墓地,要么是在1569年,也就是杜·贝莱全集出版后,他的遗体被从原来的圣克雷平教堂转移到了这里。

  杜·贝莱的诗作《遗憾集》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像尤利西斯那样,经历一次美好的旅行,然后满载而归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诗写于他在罗马的四年期间,表达了他对法国的思念之情。

  如今,这位诗人自己似乎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从16世纪来到了21世纪,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他。

  诗人遗骨的发现不仅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医学界提供了研究16世纪贵族生活方式和医疗水平的宝贵材料。杜·贝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可能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水平。

  有趣的是,杜·贝莱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了耳朵的三块小骨头,而这一解剖学发现在当时还未被正式记录,这表明他可能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医学知识。

  自2019年大火以来,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所(Inrap)的团队已经进行了五年的考古发掘工作。约50名专家参与了14次在大教堂内外进行的操作。这些发现大大更新了我们对圣母院和这座城市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