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備孕1年,月經每月來訪,心態要崩了。”這是劉亞心情低落時在社交媒體上發的一句話。30歲結婚后,劉亞和先生商量著先不要孩子,以事業為重。等到生活狀態穩定,兩人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准備,卻發現懷孕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和先生去醫院一起體檢后,劉亞被確診多囊卵巢綜合征。醫生診斷后告訴她,她自然懷孕的概率隻有正常人的50%左右。
“能生的時候不想生,想生的時候懷不上,懷上了有可能保不住,保住的還可能發生出生缺陷。”有網友總結年齡大一些后,想生出個健康寶寶的艱辛。2023年4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不孕症患病率估計(1990—2021)》報告顯示,全球約17.5%的成年人受到不孕不育的影響,且有增加的趨勢。不孕不育在全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在30歲生日的前一天,陳婷在體檢中被發現卵巢功能出現了早衰,一時間有些蒙。“平時工作忙,作息不規律,痛經時習慣吞一顆止疼藥,也忽略了平時的卵巢功能檢查與保護。”
了解到卵巢功能早衰除了會影響內分泌,還會影響生育能力,降低自然受孕的能力,原計劃今年領証、明年備孕的陳婷有些不知所措。“原本想著先拼事業,結婚生孩子都不著急,等穩定了再要孩子。但工作和情感都穩定了,卻發現生孩子這件事也不可控。”
陳婷遵從醫囑,先調整自己的作息和生活方式,再和家人商量后續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受孕,或者提前通過胚胎冷凍等保存生育力。
生育力,指的是個體生育后代的能力,主要包括3個層次:順利懷孕的能力、健康度過孕期的能力、保証子代健康的能力。“生育力的存在,標志著生殖生理的健康,也有利於心理健康、維系家庭和諧幸福,對社會人口結構與發展也有影響。”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孫海翔教授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艷萍,從事婦產科及生殖醫學工作40余年。她表示,女性的生育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是一種自然趨勢。21歲-35歲這一時間段被認為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備孕,能夠提高妊娠的幾率。同時,卵子的質量、數量都更優,生的孩子也會更健康。另一方面,在適齡生育的年齡段懷孕,可以減少由於高齡妊娠產生的相關疾病風險,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等,讓妊娠過程和分娩過程更順利。
“卵巢功能下降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生理性的,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35歲以后,生理性原因導致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生育力會出現陡坡式下降。另外一種是病理性的卵巢功能減退,如卵巢手術史、惡性腫瘤放化療。”李艷萍表示,目前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治療重在保護和預防,幫助這些患者盡早妊娠。”
除了卵巢,女性生育力保護中另一個需要重點保護的就是子宮。孫海翔提醒,對於女性而言,人工流產對生育力帶來的損害很大,尤其是青少年非意願懷孕所造成的人工流產,會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導致生育力下降甚至喪失,同時還容易導致輸卵管功能受到影響,造成不孕。
孫海翔建議,女性需要關注自己的月經和內分泌情況,必要時及時到醫院進行女性生育力檢查,包括卵巢儲備功能、子宮狀態、性激素水平、輸卵管的健康情況等。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數量和質量也會逐漸下降,引發的問題是減少受孕可能性、增加胎兒的患病風險。男性也應在適當年齡主動對自己的生育力作評估,進行分析,比如濃度、活力及正常百分比等。
2023年以來,北京等多地陸續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截至2024年8月1日,已有北京、廣西、內蒙古、甘肅、新疆、山東、上海、浙江、江西、青海、吉林、江蘇、河北、安徽、海南1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從2024年9月1日起,福建、河南、陝西、西藏4個省、自治區也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輔助生殖技術是指採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生育后代的技術,分為人工授精技術(用人工方法將注入女性體內以取代性途徑使其妊娠)、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EF技術)及相關衍生技術。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是指從女性體內取出卵子,在體外受精,培養至早期胚胎,然后移植回女性子宮內,使其著床、發育成胎兒的過程,使用較為廣泛,也是大家俗稱的“試管嬰兒”。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為許多“想生不能生”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費用。
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席科學家孫瑩璞教授曾遇到一位19歲的女孩來就診。“女孩連排卵期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卻一上來就要求使用輔助生殖技術,讓她做檢查也不做,就想做試管嬰兒,因為聽說試管嬰兒都很聰明。”
“部分年輕人對於生命的認知、生理周期等知識完全不了解。還有夫婦連自然的妊娠都沒有嘗試,就尋求輔助生殖技術。”孫瑩璞建議,存在生育障礙的夫婦,更應該學習知識,掌握妊娠規律。“輔助生殖技術有嚴格的適應証,當出現難治性的不孕不育症,經過其他的方法無法懷孕,經醫生評估后才可以進行。”
此外,輔助生殖技術不能完全避免出生缺陷。“靠輔助生殖技術來減少出生缺陷,又是一個大誤區。”孫瑩璞表示,遺傳病的基因診斷明確的,在需要使用輔助生殖技術時,可以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等形式,把疾病阻斷在胚胎期,不至於到孕期以后通過檢查再去發現疾病,或孩子出生后才發現出生缺陷。“它僅限於對有遺傳病的家族以及有遺傳高風險的人群。”
孫海翔表示,出生缺陷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息息相關。首先要提升大家的優生優育認知,同時要在孕前做好檢查和遺傳咨詢,對於特殊人群運用現有醫學技術手段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概率,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加強整個孕期的保健和監測,才能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概率,做到優生優育。育齡夫婦也不要過度依賴輔助生殖技術,盡量在生育力最好的時候自然生育。
“當前婚齡推遲成為社會現實,我們更需要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常識,保護好自己的生育力。”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黃國寧教授表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應關注自身的生育力保存,適齡生育。
在生殖門診當中,黃國寧經常會見到影響到生育問題的疾病。比如多囊卵巢綜合征會導致排卵障礙,引起不孕﹔子宮畸形的患者由於宮腔的改變,可能會與流產、早產包括胎盤位置異常等發生密切關聯﹔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可能妨礙到胚胎的著床,導致不孕﹔非意願的妊娠次數過多、人工流產的次數過多,可能會導致宮腔粘連﹔此外,還有輸卵管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其他的生殖內分泌疾病如高泌乳血症等,都可能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生。“因此,在懷孕之前,建議育齡准父母(或夫妻)應該作相關的生育力評估。”
2015年起,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發起“生殖健康邊區行”系列公益活動。從2016年第一站自延安發起,一路歷經甘肅張掖、青海西寧、廣西百色等23個縣市開展生殖健康科普宣教、義診以及基層醫生生殖醫學培訓活動。
“邊區行中我們就發現很多不孕症患者。他們中很多人適合輔助妊娠,卻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了解度不足等原因延誤了治療。”黃國寧表示,“邊區行”活動通過義診把知識傳播出去,同時對基層醫生開展不孕症規范性的培訓,讓他們學會科學的診斷和治療方式。
對於腫瘤、卵巢儲備功能較低的患者,李艷萍建議,可以在做放化療之前做生育力的保存。“目前,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卵子冷凍、胚胎冷凍以及卵巢組織的冷凍等技術都相對比較成熟,可以用於這些腫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
對於40歲以前就開始出現卵巢儲備功能減退的群體,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熬夜、不健康的飲食、工作環境都會造成影響。”李艷萍舉例,長期在有輻射環境工作的女性,輻射可能會對卵巢功能造成傷害,一定要引起重視。“我們一定要有規律地作息、適當地運動,避免熬夜、吸煙、飲酒,改變生活方式,避免對卵巢功能造成影響。”
“男性和女性在關注自己健康的同時,也需要關注自己的生育力,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和早治療,就可以避免很多由於年齡問題導致的生育問題。”黃國寧說。(記者 余冰玥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劉亞、陳婷為化名)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