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 为全面系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于6月初发布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通知。行动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旨在引导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央广推出系列稿件,逐条解读《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以更好地传播健康知识,引导公众更加重视健康、维护健康、享受健康。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五十条:主动接受婚前和孕前保健,适龄生育,孕期遵医嘱规范接受产前检查和妊娠风险筛查评估,住院分娩。

  释义: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婚前、孕前咨询和医学检查,可以帮助准备结婚或怀孕的男女双方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发现可能影响婚育的有关疾病和健康问题,接受针对性的评估和指导,提高婚姻质量和促进安全孕育。

  提倡适龄生育,科学备孕,保持适宜生育间隔。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4~29岁,男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5~35岁。女性生育年龄≤18岁或≥35岁均属于高危妊娠。高危妊娠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胚胎停育、流产、胎儿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两次妊娠之间间隔太短或太长都不利于母婴健康,推荐生育间隔为2~5年。

  孕妇应定期接受孕期检查,尽早建立《母子健康手册》,接受妊娠风险筛查评估,整个孕期至少接受5次孕期检查。首次孕期检查最晚不应超过怀孕12周,有异常情况者应适当增加检查次数。定期产前检查能够动态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

  孕妇要到有助产技术服务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提倡自然分娩。高危孕妇应提前住院待产,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

  央广推出系列稿件,逐条解读《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以更好地传播健康知识,引导公众更加重视健康、维护健康、享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