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老师张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1月13日上午9时35分逝世,享年98岁。
张琪教授平静地走了。“人命重于千金,于是勤奋尤加,白日出诊,夜间攻读,终岁以为常;医乃活人之道,予不自欺亦不欺人。”他的音容、他的话语、他的大医风范依旧激励着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医疗科研人员。
张琪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少承庭训,克绍箕裘,自幼熟读中医经典,秉承祖父“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谆谆教诲,勤学不倦。青年时期,他亲历国难,为解民众之病苦,他不顾中医界每况愈下之前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哈尔滨汉医讲习所,精研中医理论,密切临床实际,博采众长,开始了悬壶济世的一生。解放后,张琪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办诊所,兴教学,抓科研,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奔走呼号,鞠躬尽瘁。张琪以其精湛的医术和正派的为人,深受业内外人士的赞颂。
张琪教授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善内科,对中医肾病、肝病、心病、脾胃病、心系病、神志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善治各种顽固性疾病及疑难重症。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将肾病的治疗与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他研创的宁神灵、泌炎康颗粒、肾炎止血丸、肾炎消白颗粒、参地保肾胶囊、苏黄泻浊丸等新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他在科研工作中硕果累累,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自从医始,张琪教授便将百姓的健康放在首位,在张老近八十载的从医生涯中,无论是同时肩负教学、科研还是管理重任,他都始终把为患者诊病放在第一位,没有丝毫懈怠。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人宽厚,深受患者爱戴,不惑之年,已是誉满龙江的四大名医之一。通常请张琪教授诊病的人大都是重患或疑难病,他对病人极有耐心,有的患者看到他便一股脑倾泻出来,一说病情就是十几分钟,但他从来不打断,总是认真地倾听。
张老常说:“医乃仁术,治病救人,要见诸于行动,要为病人着想。”因北方地区寒冷,肾病的发病率很高,而当时对肾病治疗没有好的方法,出于悲悯之心,将肾病的治疗与研究作为主攻方向。虽然以诊治肾病闻名,但实际上他对内科杂病造诣颇深,专攻疑难重症是其临证一大特点。他常在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方剂,如治疗淋巴腺结核、甲状腺囊肿的“瘿瘤内消饮”,治疗静脉炎的“活血解毒饮”,治疗慢性肾病日久、尿蛋白不消失的“利湿解毒饮”等。在胸痹、痹病、肝病、血液病乃至精神疾病方面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被他治愈和挽救的重症患者不计其数。
作为首批国医大师,张老的医德医术高山仰止,他对祖国医学这份民族瑰宝的珍爱更令业界肃然起敬。因为全身心地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前程,性情温和的张老曾多次挺身而出,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著书立论、进言献策。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许多人试图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把中医的脉学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机械地联系起来,对脉学在诊断中的意义提出质疑。为此,张琪在临床之余笔耕不辍,于1964年撰写了《脉学刍议》一书,指出“倘若不从(祖国医学的对立统一整体观)这个角度探索,只从心脏和循环系统的观点分析中医的脉诊,那么,势必割裂中医理论体系,必然不能全部反映脉学的实用价值,因而脉学的精华特色也将无从得知。”全书逾10万字,以仲景脉学为中心内容,结合临床心得,旁征博引,阐述脉学变化之微、临床之义。尤为难得的是,该书不仅是为脉学正言,同时也对传统学说中值得商榷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张琪作为寥寥无几的中医界代表光荣出席,决心为中医科技事业再扬风帆。1990年8月,张琪与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焦树德、巫君玉、颜德馨、裘沛然等8位名老中医,为加强国家中药管理局的职能联合致信国家领导人。1998年8月11日,张琪与邓铁涛等8位名老中医致信国家领导人,提出发展中医中药,弘扬民族瑰宝的重要性,“中医药学术的丢失,将是全民族无法挽回的损失”。8位名老中医的进言,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琪教授非常重视中医师承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他曾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发表了《再谈新世纪中医药学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一文,提出“博大精深,文献是根本”“学以致用,临证启新知”的创新理念。张老注重临床实践,他的学术思想,皆是临床实践的结晶;除了实践,张老还十分推崇“求真”二字,他教诲学生:“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有真正的领悟和收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医术。”
张琪教授勤于总结之余,亦笔耕不辍,将自己的宝贵思想和经验毫无保留,见诸笔端,传之于世,先后出版《脉学刍议》《临床经验集》《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8部,由其学术继承人张佩青等整理编著的《中医临床家张琪》《张琪肾病医案精选》及《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张琪》《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张琪临床医学丛书》4部,在《砭石集》《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等书中亦有著述。尤其是《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张琪临床医学丛书》可谓张琪毕生学术思想和经验集大成之作。张老的临证经验系列研究与著作因易读实用、朴实无华、毫无保留而备受医界关注与重视,国医大师朱良春阅过《张琪肾病医案精选》后,称赞其治疗肾病“数十年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公之于众,传之于世,诚仁者之心也!”
从“中医临床家”到“国医大师”,张老在实践中心得良多,因此在学生的培养上,他告诫学生读书要博大精深,采其所长弃其所短的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多参加临床实践,不能成为“本本先生”,不论门诊还是查房都要跟诊。他常说,“不会看病的研究生怎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学以致用,临证启新知”。自1983年以来,他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后3名,学术继承人12名。他们遍及国内外,大多已成为国家或省市优秀中医药管理者、学术领军人物,成为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材。
张琪(1922—2019),河北乐亭人,九三学社社员,党员。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中医肾病专家,2009年被评为中国30位首届“国医大师”之一,白求恩奖章、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历任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原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研究员、内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技术顾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常委、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荣誉首席研究员”;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老师;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特聘教授;曾当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第八届黑龙江省政协常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