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名叫诗巫,是马来西亚第三大城市,人口30万,华人占11万,尤其是从商人口,99%全是华人。要知道,1901年的马来西亚还在英国的掌控下,中国人究竟是如何去马来西亚建立城市的?这座城市后来发展得怎么样?诗巫的名字大家不熟悉,但里面却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华人,尤其是市区内,随处可见的都是汉字标语,到处行走的人中,每10个人里有9个都是中国人。那时候的诗巫还不算是一座城市,勉强来看,只能说是一处荒地,植被根本看不到,更别说像样的建筑。就是这样一处荒地,最后却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中国城,有人会疑惑,在马来西亚的地盘,为什么会出现一座中国人的城市呢?黄乃裳出生在1849年,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黄乃裳的名字不出名,但他两个女婿却都是我国的名人。黄乃裳出生的时候国家并不富裕,西方列强上赶着瓜分中国,在多重大山之中,黄乃裳从小就抱着报国之心进入了学堂。一转眼就到了1877年,28岁的黄乃裳考中秀才,但他并未像普通人那样开始进军朝堂,反而在家乡一带开办学堂。黄乃裳家乡在东南沿海,西方商人经常在这里做生意,在时代潮流中,黄乃裳意识到,不能走封建的老路,要想救国,就必须解放老百姓的思想。带着这个抱负,黄乃裳开始在福建地区推广医学知识,在报刊上,黄乃裳积极发布进步思想,那时候的妇女流行缠足,黄乃裳便宣扬停止缠足。1875年,同治帝患上了天花,整个紫禁城人心惶惶,消息传到福建,不少人都在担心自己被感染。渐渐地,黄乃裳在福建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快就到了戊戌变法期间,黄乃裳还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自此,黄乃裳在报国之路上越走越顺。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戊戌变法刚开始没多久,就遭到了慈禧的打压,随后一份黑名单出炉,上面列出了200多个人的名字,这些都是慈禧打算铲除的异己,梁启超、康有为赫然在列,黄乃裳的名字也在其中,他排在第11位。面对慈禧的缉拿,黄乃裳只能离开京城,回到福建后,家乡的情况也不乐观,即便是在雨水充足的年关,老百姓也经常吃不起饭,地里的粮食产量极低,根本不够吃喝。这让黄乃裳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内忧外患之下,黄乃裳决定组织一次移民,带领家乡的人民去到国外,寻找另一片适合耕耘的土地。黄乃裳先后到过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及马来西亚,每到一个地方,黄乃裳都做了考察。最终他选择了马来西亚,可那时候的马来西亚处在英国人的管辖下,黄乃裳一个中国人,这是不被欢迎的。
领导这次移民的,是一个叫黄乃裳的福建人。黄乃裳被慈禧驱逐出京城,回到家乡后,黄乃裳根本无处可去,福建的土地被外国人占领,老百姓种植的庄稼颗粒无收,要想活命,就必须寻找的地方。黄乃裳沿着东南亚一带,一路寻访了许多国家,最终选中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有河流流过,这里气候湿润,森林众多,更重要的是,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完全是一处未被开发过的土地。将此地作为开荒地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1901年,黄乃裳将此地命名为新福州,意思是新的家园,随后黄乃裳便带着父老乡亲们开始移民。那时候我国移民经验有限,许多人并不愿意远离家乡,即便是黄乃裳在福建是有名的大人物,最终被他带走的乡亲们也只有1000多人。1000多人看起来很多,但放在马来西亚的荒地来看,却完全不够用。黄乃裳在马来西亚选中了一个叫诗巫的地方,这里几乎全部荒地,根本看不到任何像样的建筑,要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就必须进行大面积的开荒。1000多人,要如何开荒呢?这还不是最要命的,那时候的马来西亚住着不少英国驻军,就连诗巫也处于英国人的管控下,黄乃裳要在此地开荒,就必须取得英国人的同意。黄乃裳和英国人签订了协议,他将租下诗巫999年的开垦权,至于租金,则主要向英国当局借贷。英国人对此十分乐意,一方面,他们能趁机向黄乃裳放贷,另一方面,黄乃裳还能帮他们将诗巫开荒成功。对于英国人而言,这完全是一笔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可黄乃裳也不是泛泛之辈,在签订条约的时候,黄乃裳额外加了3个条件。一是不允许英国人在诗巫出售,他不希望自己的同胞染上。其次,则是不允许任何人在垦区设立赌场。最后,则是让诗巫的耕地在20年内免除税务。黄乃裳的每一个条件,都是在为同胞们谋福利,要知道在1901年,就连清政府都不敢和列强谈条件,签订的条约全是不平等条约,而黄乃裳却敢和英国人讨价还价,孙中山更是称其为“第一条平等条约”。在黄乃裳的带领下,耕地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人手问题。1000多人是不够开荒的,耕地问题解决后,黄乃裳又多次往返于家乡,每一次动身,黄乃裳都会带动更多人迁往诗巫。短短时间内,就有上万人踏上了迁徙之路,从最开始的1000人,到后来的数以万计的华人,演变到上世纪90年代,在马来西亚的华人足足有600多万,不少外国专家更是表示:黄乃裳的移民开垦堪比美国的建国史。随着涌入马来西亚的劳动力增多,诗巫也彻底得到了改造,从最初的荒地,开始变成了乡村,再经过几年建设,码头、街道、学堂逐渐涌现。几年时间内,诗巫便发展了起来,那些从福建移民而来的同胞们,开始在诗巫做起了生意。眼看着情况一天天好起来,英国人却不乐意了,他们打算在诗巫兜售,此举遭到了黄乃裳的大力反对。面对黄乃裳的拒绝,英国人直接叫板:如果不同意兜售,那就提高黄乃裳的借贷。一边是生意,另一边则是高昂的贷款,英国人以为黄乃裳会服软,但黄乃裳却表示:我黄乃裳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虫。黄乃裳拒不求和,最后只能被英国人驱逐出境,诗巫的同胞失去了带领者,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如今的诗巫又发展得怎么样?
黄乃裳带领华人迁移马来西亚的时候,遭到过不少英国人的阻拦,为了在华人中兜售,英国人威逼利诱黄乃裳,可黄乃裳始终不为所动,这也导致黄乃裳直接被驱逐出境。黄乃裳无奈之下,只好回到了福建老家,当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尽管身在家乡,他的心却始终没有忘记那些留在马来西亚的同胞们。在英国人看来,失去了黄乃裳的带领,马来西亚的华人要不了多久就会四散逃窜,但他们低估了我国同胞的决心,他们在诗巫建立起商业街,并利用当地的渔业以及造船业,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生意。移民之前,马来西亚的诗巫还是一片荒地,可到了1905年,诗巫俨然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城市。留在诗巫的同胞们兢兢业业,回到祖国的黄乃裳也没有忘记初衷,他在福建筹措资金,大力开展学堂,1908年,黄乃裳建立了34座小学,为我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从这34座小学里出来的,大多都是我国第一代高级知识分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黄乃裳已经6旬高龄,可他依旧在为了祖国而奔波。常年劳累让黄乃裳的身体患上了严重的病症,早些年在诗巫开荒的时候,黄乃裳就有严重的胃病,可他一直默不作声,硬是忍了下来,上了一定年纪后,这些病症再次迸发,这一次黄乃裳再也没能熬过去。1924年,黄乃裳与世长辞,远在诗巫的同胞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都热泪盈眶。尽管最初的带领者已经辞世,可这群同胞的志向却依旧没能泯灭。他们继续在诗巫耕耘,一边经营自己的家园,一边关心祖国的动向。1939年,抗战爆发,国内一片狼藉,诗巫的同胞们却早已发迹,他们没有逃避,而是不约而同地筹集资金,将自己多年经营的心血全部寄回祖国,并用于抗战御敌。几十年来,诗巫的同胞们已经过了两代人,可他们的爱国心却从未改变。可以说,抗战之所以能胜利,也少不了这群同胞们的贡献。即便到了今天,这些华人也依旧在诗巫发光发热,诗巫的支柱产业是造船业,从事这一行业的几乎全是当年移民过去的华人后代。一年下来,他们的船厂年产值远超10亿,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不仅如此,当地华人们还经营着金融业、棕油业、造船业、木材业等等,当地还有不少华人银行、华人商城,这些都是第一代移民者为后人谋的福利。在异国他乡,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们生儿育女,到了今天,诗巫已经成了马来西亚的一座繁荣大城市,在这里经营着诗巫商业的,几乎全是中国人。30万人口中,11万都是华人,华人占比高达40%,有人说历经这么多年,这些华人会不会忘本?答案是不会的,诗巫随处可见的都是汉语标语,在诗巫的不少地方,都留有黄乃裳的纪念雕像,还有人以黄乃裳的名字开办学校,纪念馆、商业街等等,上面都刻着不少汉字,就连当地华人的生活习惯,也保留着我国同胞的传统。这还没完,诗巫当地盛行的不是外语学校,更多的还是华文学校,华文教育在当地十分流行,家家户户都以学习汉语为荣,这也让汉文化在诗巫得到了发扬。生活在诗巫的华人们,有的在东南亚深造,从事木材业、造船业,也有人远赴西方国家,将汉文化发扬光大,更有人选择回到祖国,继续报效祖国。这一切,都是上百年前黄乃裳所做的贡献,在今天的马来西亚,诗巫俨然成了一大华人城市,那里的华人们从未忘记祖国,祖国也始终铭记着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