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上海一位老人颤抖着双手,将一叠厚厚的纸币放在桌上。这些纸币是他毕生的积蓄,面值高达10万元。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些钱还能买下一座宅院,如今却连一顿饭都买不起。这些纸币就是汪伪政权发行的"中储券"。
在抗战时期,汪伪政权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体系,发行了大量货币。表面上看,他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体系,甚至一度让不少人对其抱有期待。但是,为什么到了抗战结束时,曾经价值不菲的中储券会变得一文不值?汪伪政权在经济上到底做了什么?
1940年4月的南京城,一场声势浩大的开业仪式正在举行。伪中央储备银行的大门首次向公众敞开,银行门前挂着"中央储备银行"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汪精卫政权建立后的第一个重要金融机构。
当天,汪精卫亲自出席了开业典礼。在典礼上,他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伪中央储备银行将发行新货币"中储券",这种货币将在日军控制区域内流通。
伪中央储备银行开始运转后,一场声势浩大的货币战争就此拉开序幕。1940年夏天,上海外滩一家老字号钱庄里,几位商人正在为一项新规定争论不休。按照规定,他们手中的法币必须以2比1的比例换成中储券,否则无法继续经营。
1943年春天,上海虹口一座不起眼的仓库内,几个日本军官正在清点一批特殊的"货物"。这些货物是从各地收集来的黄金,重达数百公斤。表面上,这是伪中央储备银行的正常储备业务,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掠夺行动。
在南京,汪伪政权的官员们每月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报表,记录着各地黄金的收购情况。这些报表都标注着"绝密"字样,经过层层传递,最终会送到日本特务机关手中。
在天津,日本人采取了更直接的手段。他们派出特务,以"清查违禁品"为名,挨家挨户搜查黄金。一位当时在天津经营当铺的老板回忆说:"他们甚至把地板都撬开了,就为了找黄金。"
在南京,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每天都要更换自己的"工资价目表"。他的退休金是固定的4000元中储券,1943年时还能维持基本生活,到了1944年连买一袋大米都不够。这位老教师不得不变卖家中的古董字画来维持生计。
通货膨胀带来的不仅是物价飞涨。在天津,一家染厂的工人们发现自己的工资已经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1944年春天,工人们举行了一次罢工,要求提高工资。结果工厂老板拿出账本表示:工厂已经入不敷出,根本无力加薪。
到了1945年5月,连最基本的社会服务都难以维持。在南京,环卫工人因为工资太低而集体罢工,城市的垃圾无人清理。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霍乱疫情,但因为物价太高,很多人买不起药品。
在南京,伪中央储备银行的印钞机仍在昼夜不停地运转。一位曾在银行工作的职员回忆说:"最后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印刷新的大面额钞票,面值从1万元直接跳到了10万元,后来甚至出现了100万元的中储券。"
这种疯狂的通货膨胀在1945年7月达到了顶峰。在上海和南京的市场上,商贩们已经不愿意接受中储券,许多店铺干脆关门歇业。一份当时的市场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内超过40%的商店处于停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