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消息透露,广西多措并举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地见效,全区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其中2022年29.35万亩、2023年10.54万亩,2024年预计40万亩。

  压实责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逐级签订责任书,构建逐级负责的耕地保护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月调度、季分析”的耕地保护形势分析工作,及时查漏补缺。成立耕地保护服务指导工作组,下沉县乡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严控流出。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和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加强耕地变化动态监测监管,推进各地落实常态化巡田工作。自治区层面建立耕地流出预警处置机制,公开通报2批共18宗重大自然资源违法典型案例,有效控制耕地流出,2024年全区耕地流出面积同比下降20.73%。

  消化存量。借助无人机和高清卫星遥感等监测手段,摸清全区耕地家底,印发《流出耕地整改恢复工作指南》,规范全区耕地整改恢复工作。研发启用广西耕地保护“一张图”,推动2024年完成违规流出耕地整改恢复约145万亩,同比增长45%,全区稳定利用耕地较2020年净增加部分能够充分保障2025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重视奖惩。给予2023年度耕地保护及田长制推进工作成绩突出的15个县(市、区)奖励9000万元激励资金,充分调动地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奖惩工作,对存在耕地保护任务缺口的设区市收取经济补偿,释放严管严惩信号。

  健全制度。研究起草耕地占补平衡改革“1+N”政策文件,构建新时期耕地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将各类占用耕地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强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控;加大补充耕地垦造力度,2024年全区已核定入库1371个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数量16.78万亩、新增水田规模16.35万亩;落实1258宗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为各类建设项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