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东堂子胡同6号的伍连德故居经过修缮,面向大众开放,这座历经110多年风雨洗礼的小楼,成为新的热门人文打卡地。
走进东堂子胡同,抬眼便能望见一座红砖小楼,它依偎在古槐下,凸显别具一格的气质。故居主体建筑是砖混结构的三层红砖小楼,巧妙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它的“孟萨屋顶”和屋顶上的“老虎窗”错落有致,体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小楼南面,曾经建有一座精美的花园,是清末留法建筑师华南圭所设计。
伍连德是中国现代预防医学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他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广东台山,1907年来到中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从此与中国现代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0年,东北鼠疫暴发,这场疫情迅速蔓延,危及全国。在危急关头,伍连德临危受命,深入疫区,运用现代医学与社会组织手段,迅速发现了这场危及全国的肺鼠疫,并成功将其扑灭。他开创性地采取了封城、断绝交通、隔离治疗、人人戴口罩等有效措施,仅用了67天就扑灭了疫情,为人类历史上首次以主动行为及时扑灭的重大疫情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他被医学界誉为“鼠疫斗士”,并被国际卫生组织所推崇。
除了抗击鼠疫的卓越贡献外,伍连德还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和第一、二任会长。他主持创办了包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内的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中国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更是推动了中国医学研究的进步,将中国医史推向了世界。
这座故居承载着许多历史记忆,更是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象征。三层小楼内,修旧如旧地还原了伍连德夫妇及三个儿子居住时的状况,分区域展陈着伍连德在1910年至1911年抗击鼠疫的照片、刊载于《中华医学杂志》的相关学术论文及所获勋章等珍贵资料。
故居内还保存着伍连德使用过的公筷和餐桌,以纪念他发明的旋转餐台和“公筷制”。伍连德在自传里说:“我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古老的中国,我衷心地希望她永远幸福繁荣!”伍连德在中国的唯一家属代表黄建堃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伍连德故居能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多年轻人走进来观看史料,了解历史,他感到特别欣慰。
黄建堃说,1915年,财政总长周学熙和伍连德商议,想在北京建一所结核病疗养院。伍连德认为,北京最需要的是一所在城区为老百姓服务的现代化医院。周学熙对此深以为然。此后不久,伍连德在东堂子胡同买下一块地,请德国人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自此在北京安家。
在黄建堃看来,东堂子胡同的北京伍连德故居非常有纪念意义。伍连德在这里居住了20余年,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当年的伍连德,只要在北京就会骑上自行车,从东堂子胡同的家中出发,经过故宫、景山、北海,来到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工地,晚上再骑车原路返回。中央医院建成后,赢得一片盛赞,尤其是像电梯、暖气、X光机这样的超前配置,当时老百姓大多还没有见过。
此外,这座小楼还见证过伍连德与许多社会名士的交往,伍连德居住在东堂子期间,洛克菲勒签约筹建协和医院后,伍连德在这里开家宴,夫人黄淑琼主持接待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行人,高朋满座,宾主尽欢。1937年,伍连德决定叶落归根,举家自上海返回故乡南洋。
黄建堃印象很深,上世纪80年代,他陪伍连德的长孙女伍美瑞寻访东堂子胡同故居,当时里面住了20多户人家。物是人非,伍美瑞还记得当年八九岁跟随爷爷动身返乡时,还帮着“拿报纸包东西”。她回忆说,爷爷当年买了一亩半地,“半亩建小楼,一亩造花园,院子里有一面石头屏风,上面雕刻着三国演义的故事。楼后是花园、草地,还有雕塑。我记得房间里的墙上挂着郎世宁的画。”文/本报记者李喆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1月6日,电视专题片《反腐 为了人民》第二集《风腐同查同治》播出。专题片披露山西省运城市车辆管理所多名民(辅)警侵害群众利益相关案例。
演员星星被曝在泰缅边境失联,演员徐大久称其“已进入园区头发都剃了,确认在妙瓦底”!我驻清迈总领事馆回应
1月6日,微博话题演员星星(王星)在泰缅边境失联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网友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微博账号“失眠爹地”5日深夜发文,自称“嘉嘉”,其男友“星星”是一名演员,日前赴泰国拍戏,在北京时间1月3日中午于泰缅边境失联,距离最后一次发消息已经超过60个小时。
不愧是人口大省,就这样的出生率在全国绝对数得着,也幸亏现在的政策好,才会这么“肆无忌惮”的生育,放在80年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本来以为男孩子出门在外要保护好自己是开玩笑的话,结果山东东营一小伙子遇到的危险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是对的。以下则是事件相关视频事件回顾近日,一则令人咋舌的新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