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闲暇,忽翻了一个角落早前的纸箱,纸箱已很久没有动过了。拂去灰尘,里面有一些久前的杂志和上班时写的一些上报材料、阶段小结、半年年终总结及现场会经验介绍及领导讲话。

  当翻到一篇为当时主管领导在现场会写的经验介绍材料时,一时停住了,不知怎么了,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时农村发展的一派蓬勃景象。还记得起这是写于一九九零年秋的一篇,是给主管多种经营生产的领导写的,按市里要求,我们镇要在全市多种经营生产工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接到通知后,镇领导便安排材料由我写。镇领导说,现场会就是起个带动作用,目的就是调动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为起到引领作用,该拔高就拔拔高。接着又诙谐地说:不是有个流行口号,谁不吹,谁吃亏吗!我说:咱们是个大镇,全镇五万多人口,不用吹,也是排前的。他说,你就先按实的写,给你派个车,利用一天半的时间跑一跑,搜集一下各村数据,最好再利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初稿写出来,交镇主要领导看一看,再定夺。

  得令以后,把全镇十一个村跑了一遍,在与农户与村干部的座谈中,发现农民的致富热情极高,农户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的积极性极其高涨。我当时很兴奋,因为有底,照实写在全市现场会上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初稿写完后,领导问我,怎么样?不能打脸吧。我说,你是瞧好吧,保证是一片掌声。

  我为什么要回忆这一段,因为那时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大不一样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的农民有着刚刚大包干后的一股劲,村里有口号是说“万元户,不算富,三五万元刚起步,三年五年就富裕。”

  可是,随着社会进步,当下农村的农民,已经没有了那时的那股干劲。在其后的几年里,由于出现了多种经营产品的滞销,城里基建用工量起来越大,进城打工收入越来越高,进城打工的人也就一天比一天多了。再后来,身强力壮的农民都陆续进城打工了。再者,农村的孩子也都陆续进城上学了,父母为照顾子女上学,也就在城里买了楼房,全家也就搬进城里去了。

  当下的农村,原来一个屯几百口人,现在剩下三分之一就不错了,在农村没有走出去的也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农民了。搞多种经营生产的,除了寥寥几个大户,过去家家户户搞多种经营生产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些在农村继续种地的,也是农忙季节回村种地,其它时间都在城里打工了。这就是当前农村的现实。

  几年来我们红石镇的多种经营生产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多种经营收入从1985年的392万元猛增到1989年的 866.5万元,每年以百万元的速度递增。1989年农业总收入2521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占34.4%。全镇人参留存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中药材面积达到28公顷。果树面积177公顷,15万株。养鱼水面大小39处,614公顷,年产成鱼80多吨。白瓜籽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0公顷以上。全镇的多种经营生产基地41个村、社,并且涌现了一些多种经营大户。全镇形成了东药、西畜、北果、中蔬菜的合理布局。

  几年来,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完善服务体系上。办龙头企业是持续稳定发展多种经营的保证。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多种经营的依托。办一个厂子,就能带起一个产业。八七年以来,我们陆续办了四个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了全镇多种经营的发展。

  1、1987年我们投资70万元办起了白瓜籽加工厂,使全镇的白瓜籽生产从以前的几十公顷一下子发展到每年的200公顷以上。1988年高兴村种白瓜籽40公顷,收入24万元,户均收入1000元。

  2、去年九月,针对人参滞销的严峻局面,和市参场联合办起了人参加工厂,生产市名牌“松花江红参”,把我镇两个集体参场和一部分参农的4万多公斤人参进行了加工,加工后的人参全部售出,缓解了镇集体参场和参农卖参难的局面。

  3、我们还采取让利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户到我镇办企业。1989年吉林市特产局和我镇联合,建立了吉林市特产局土特产品经销公司,经营松籽、薇菜、人参、中药材,年产值千万元。把我镇的特产业、采集业带动了起来。这个公司今年计划收松籽 600吨、薇菜80吨、人参50吨,再收购100万元的中药材,总收购额745万元。这个公司的建立,使我镇的土特产生产有了依托,仅山菜采集业全镇每年收入50万元。

  4、今年经过我们的多方工作,南方一有限公司又在红石建立了中草药材收购站,目前已开始生产。我们同样给予优惠政策,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搞好社会效益,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渠道,提供保证。这个站计划收购狗笤条1万吨,还收购人参、贝母、蛇床子、天麻等中药材,年收购额千万元以上。

  几年来我们红石镇的多种经营生产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多种经营收入从1985年的392万元猛增到1989年的 866.5万元,每年以百万元的速度递增。1989年农业总收入2521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占34.3%。全镇人参留存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中药材面积达到28公顷。果树面积177公顷,15万株。养鱼水面大小39处,614公顷,年产成鱼80多吨。白瓜籽每年种植面积都在 200公顷以上。全镇的多种经营生产基地41个村、社,并且涌现了一些多种经营大户。全镇形成了东药、西畜、北果、中疏菜的合理布局。

  由于我镇的多种经营生产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全镇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同粮食生产和乡镇企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农村经济格局。下面就汇报一下我们镇是怎样实行双层经营体制,持续稳定地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

  镇党委一班人认为,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认清多种经营生产所处的战略地位。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粮食生产受耕地的制约,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乡镇企业容纳劳动力有限,而且受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唯有多种经营生产是个广阔的天地,多种经营范围广、项目多容纳劳动力多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农村经济中潜力最大的产业群。

  因此,党委刘书记在三级干部会上强调,就经济而言,粮食生产是红石镇经济的基础,多种经营是振兴红石镇经济的重要途径,镇办企业是振兴红石经济的保证。把多种经营摆在和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下大力量抓好。不搞“口号经济,使多种经营生产真正升温”。在如何把多种经营生产推上新台阶方面,经过认真总结分析后认识到,必须在抓好社员个人经营的同时,大力抓好集体经营,坚持两条腿走路,认真实行双层经营体制。

  镇党委和政府为了加强对多种经营工作的领导,责成一名领导主抓;还选派强有力的干部充实多办力量;各村均配备一名村长主管多种经营工作。镇党委和政府每年都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多种经营工作问题,并从红石的优势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建立健企了岗位责任制。同时,还设立了科技进步奖,以期调动人们靠科技进步振兴多种经营的积极性。

  为了使多种经营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策,最主要的是实行了双层经营体制。双层经营体制,一是指农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分散经营,二是指集体经济的统一经营和社会化系列服务。这两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就是双层经营体制。

  十年改革,使农民一度被抑制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多种经营生产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但是由于家庭经营的分散性,小生产的短视性和捕捉市场信息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分散经营和计划经济发生矛盾。尤其是市场关系起伏波动时,更容易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多种经营产品纯属商品,流通领域不畅,会严重制约生产,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

  前几年,我镇龙王庙村曾大面积种植黄芪,由于找不到销路,群众三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另外我镇还有过养鸡热,引进过獭兔,同样由于服务跟不上,销路不畅,宣告失败。由此说明。只有群众的积极性,没有社会化服务,生产是不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家庭分散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是“统”和“分”的两个方面,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分散经营的多种经营生产更需要统的功能,更需要社会化服务。

  几年来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建立、完善服务体系上。办龙头企业是持续稳定发展多种经营的保证。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多种经营的依托。办一个厂子,就能带起一个产业。八七年以来,我们陆续办了四个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了全镇多种经营的发展。

  1、1987年我们投资70万元办起了白瓜籽加工厂,使全镇的白瓜籽生产从以前的几十公顷一下子发展到每年的200公顷以上。1988年高兴村种白瓜籽40公顷,收入24万元,户均收入1000元。

  2、去年九月针对人参滞销的严峻局面,和市参场联合办起了人参加工厂,生产市名牌“松花江红参”,把我镇两个集体参场和一部分参农的4万多公斤人参进行了加工,加工后的人参全部售出,缓解了镇集体参场和参农卖参难的局面。

  3、我们还采取让利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户到我镇办企业。1989年吉林市特产局和我镇联合,建立了吉林市特产局土特产品经销公司,经营松籽、薇菜、人参、中药材,年产值千万元。把我镇的特产业、采集业带动了起来。这个公司今年计划收松籽 600吨、薇菜80吨、人参50吨,再收购100万元的中药材,总收购额745万元。这个公司的建立,使我镇的土特产生产有了依托,仅山菜采集业全镇每年收入50万元。

  4、今年经过我们的多方工作,南方一有限公司又在红石建立了中草药材收购站,目前已开始生产。我们同样给予优惠政策,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搞好社会效益,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渠道,提供保证。这个站计划收购狗笤条1万吨,还收购人参、贝母、蛇床子、天麻等中药材,年收购额千万元以上。

  这四个龙头企业的建立。其正发挥了“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搞好服务”的功能。实践证明。办一个企业,就能上一个产业,办龙头企业是振兴多种经营生产的必由之路。

  但是在办企业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镇党委镇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寻找解决办法。办白瓜籽厂的时候,党委刘书记多次亲自跑大连,洽谈办厂事宜。工作中的困难锻炼了我们的干部队伍,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化服务,不仅有其经济上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有政治上的重大意义,这就是密切联系了群众。记得毛主席 50年代就指出,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但是通过什么改革途径能直接面向群众,过去并没有解决好,而通过社会化服务去联系群众,使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由管理到服务,由管理到为人民办实事,这个变化是深刻的,具有社会意义。

  社会化服务是个系列,实践证明,光办龙头企业还不行,还必须进行指导服务、“科技服务”、“物资服务”等生产活动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几年来我们重点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一)着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到过热的项目就冷一冷,发展过快的产品就放慢一点步伐,市场饱和的就往下减一减,市场缺少的就增加一些”。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今年全镇人参业、白瓜籽稳步发展,中药材持续发展,果树业、野生采集业大发展的工作方针。

  1、我们依据市场规律,指导人参生产发展。人参业是红石的多种经营骨干项目,已形成规模经营。几年来为发展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去年起,人参价格下跌,一—些农民沉不住气,已经收获的不愿再种,没有收获的留存面积不再认真管理,存在着滑坡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稳定民心,我们采取三条对策,对人参生产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整和微观指导:

  一是向农民宣传市场规律,让他们懂得“商品的冷热、兴衰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自已相反的方向发展,即有一贵就有一贱,有一贱就有一贵。”帮助农民提高驾取市场的能力。二是指导农民“稳定人参面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管理。在高产优质上下功夫。为此,今年多办又组织 1 4人到长白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三是联合办人参加工厂,生产名优产品拓宽销路。通过工作稳定了农民的情绪,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今年人参栽培面积持续发展,有把握完成市下达的8万平方米的发展任务。

  2、依据市场信息,指导果树业生产。多种经营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搞多种经营有较大的风险。为了使风险小一点,就必须打好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我们在市场调查中发现,红石地区水果需求量大,镇内水果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要,每年需大批从外地购进。因为红石是一个拥有四万多人的大镇,镇内有几家大的企业。另外红石还有十分发达的交通运输优势,即使本地产品多了些,也可运销外地。在市

  场预测的基础上,我们指导农民大力发展果树。今年全镇载果树 55公顷,5.56 万株。—面街村积极性最高,去年上冻前,利用荒山荒地弃耕地挖出果树坑3万多个,今春栽果树3.5万株。

  3、指导帮助农民引进开发新项目。依据“市场缺少的就增加一些”的思想,我们十分注重新项目的引进开发。为了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果树品种,四次下黑龙江引进哈尔滨梨苗5万株。红石地区地域辽阔,河流沟叉多,山高林密,有养殖林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镇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林蛙养殖。今年我们把色洛河村王成功列为典型示范户,帮助他们贷款3千元,在色洛河小老营口沟建起了长4公里,宽2公里,林蛙越冬池水深2米,面积7亩的标准养殖场。他在养蛙的基础上综合开发,利用林蛙池蓄水,种水稻8亩。今年林蛙可望收入3千元,水稻收入4千元。今后,我们将林蛙养殖列为多种经营重点开发项目。

  (二)着重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我们建立了镇村两级科技队伍,年年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内容的技术培训班。今年举办了人参、果树、林蛙培训班4次,600人参加了学习。我们编印了山楂、葡萄、梨、人参、林蛙技术资料,对口发给农户,供农民学习专业技术。在一面街村搞了果标承包,定期到点上指导工作,提供科技服务。为了提高全镇的人参产量,14人到长白考察学习,回来整理出了《人参高产栽培十要点》。镇政府责成多办、镇参场组成攻关小组,在一、二年内把人参单位面积产量翻一翻。

  (三)着重帮助农户协调解决多种经营生产的物资、资金等实际问题,向农民提供物资、资金等服务。我们年年为种参户报批参地,今年报批22公顷。组织参膜30 吨。除了购进果树苗木外,还购进果树用化肥 15吨。我镇大约每年5万多元的特产税,完全用于扶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上。我们还帮助协调人参贷款74.1万元。

  双层经营家庭经营这一块虽然蕴藏着无穷的潜力,但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使一些农户感到无项目可搞,阻碍了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我们就以典型示范引导,我们一贯注重抓典型,培养典型。现在多种经营各个产业都有典型,从示范户到示范社、示范村,使群众学有榜样。我们认为典型示范是推动家庭经营的关键措施,一个典型户可以带起一个社一个村。色洛河村过去种人参只几户,我们总结了他们的典型经验,向全村全镇推广,现在色洛河村是全镇的人参生产示范村,全村319户,有282户种参,人参留存面积 6.5万平方米。1988年人参收入58万元,户均2000元,全村人均收入840元。

  现在我镇已涌现出了一批多种经营大户。有收入几十万元的人参大户——王金昌,有贝母老典型王宝贵、大户张世勇、李尊国;果树大户唐作端、吴忠堂、马里;养鱼大户李万仁、毛活;林蛙养殖户王成功;种菜大户朱安仁等等。在这些示范大户的带动下,形成了41个多种经营生产基地村、社,其中有2万平方米以上的人参生产基地村6个,面积 26万平方米; 2万株以上的果树生产基地村3个,7.4万株;5公顷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村4个,面积26公顷;30公顷以上的白瓜籽生产基地村3个,面积124公顷。

  我们镇在多种经营生产上,实行双层经营制开展社会化系列服务,目前主要还是在镇一级,今后准备逐步发展到镇村两级,并逐步完善服务系列,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加强了产供加销的协调与技术指导,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好,农民没有后顾之忧,生产劲头足,经济效益高,生产发展快,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二)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家庭经营,迫切需要科技投入,有了社会化服务,农民得到了技术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素质相对提高。

  (三)密切了干群头系,实行社会化服务,干部主要考虑为农民作点什么工作,解决点什么困难,办点什么实事,出现了群众需要干部的局面。

  (四)有利于乡村政权建设,双层经营,政府担负起社会化系列服务,从而使农民收入增加,生产投入增加,农民心顺,干群关系得到改善。经济是基础,经济稳步发展,政治才能稳定。龙头企业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集体增加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