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城市动脉,道路是城市“血管”,其畅通与否跟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交通拥堵不仅让人心烦,也会误时、误事。近日,有多位市民反映,成都不少路口因为道路施工、规划不合理、停车占道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路口长期存在较为严重的拥堵情况,影响日常出行。哪些路口经常出现拥堵?这些堵点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今日记者前往多个点位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10月17日14时,记者来到一环路南三段与人民南路四段交叉路口。此处紧挨来福士广场、时代数码大厦等商场,同时是地铁1号线号线的换乘站,省体育馆地铁站也在附近,人流量较大。
记者注意到,从交叉路口附近100米左右,地铁18号线三期工程正在施工,部分路面也因施工被占用,使得原本4条车道的人民南路四段只剩下了3条车道。车流量大,车道却变少,导致不少靠右行驶的车辆,到此处被迫变道、插队,汇入左侧车道的车流,从而造成交通拥堵。
天府大道府城大道路口是其所在片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南北走向的天府大道为双向10车道,东西走向的府城大道为双向6车道,经下穿隧道穿天府大道。17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此处,路口车流量较大,尽管有一侧正在占道施工,但主路没有出现明显拥堵,反而是两侧的辅道上,一片红色的尾灯沿着道路一直排到了路口。
记者注意到,在天府大道府城大道路口出城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和1条非机动车道,大量车辆涌入单一辅道,导致拥堵出现。同时,在这条辅道附近还有一个公交车站,公交车靠站时会占据一部分辅道,使得其他车辆进入辅道受阻,进一步加剧拥堵。
据悉,统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位于双流区与武侯区交界处,路口西侧路段成新蒲快速路为主道双向6车道、辅道双向4车道,东侧路段永康路为主道双向6车道、辅道双向4车道、同时汇集绕城高速进城方向收费站闸机6车道,北侧路段统力大道为双向2车道道路,南侧路段马家寺路为双向2车道道路。
记者于昨日下午6时许乘车到成新蒲快速通道与绕城成新蒲站(B出口)交汇处,此时,进城方向拥堵长度在1公里左右,左侧向右变道及同时右侧向左变道的车特别多,通行驶过该路段大约需要15分钟。
根据观察,该路段拥堵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区域路网不足,主线方向绿信比(“绿信比”即:交通信号灯一个周期内可用于车辆通行比例时间)难以满足需求;二是长距离快速汇集,引发车辆排队;三是成新蒲快速路主道、绕城高速下行、成新蒲快速路辅道3股车流短距离流向交叉,降低路口通行效率。
17日下午1点,记者来到净居寺地铁站口,发现现场正在进行施工,原本的机动车道除了一部分被“打围”外,还划出一条充当非机动车道,导致道路变窄,出现拥堵。另外,记者注意到,净居寺地铁站路口正好处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老院区门外,进出医院的车辆、行人较多,使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加。
随后,记者沿着施工路段继续向前,在公交车站“地铁净居寺站”处,也发现了施工占道,并且导致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缺失,行人、电瓶车、自行车和机动车“混行”,加之公交车进站停靠阻碍其他车辆,使得这一段道路也出现拥堵。“中午不是高峰期,还没得那么堵,但上下班的时候,确实比较挤,长期堵车。”公交站附近的商铺老板告诉记者。
“违规占道停车也是造堵的原因之一,这方面要加强管理,能不能降低路边停车费标准,鼓励大家停到规范划定的车位上去。”
如何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记者对此联系了市住建局,相关部门进行了回应,对下一步工作措施进行了介绍。
据介绍,成都市已实行占道施工打围的开工统筹协调机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公安交管等部门对占道施工时间、范围等审查,城市管理部门核发占道许可。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安全、分类管理的原则,规范工程围挡的设置和技术标准。目前,全市共有建筑和市政工地3361个,其中建筑工地2713个,占道施工的项目为市政道路项目工地523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地125个。今年以来“5+2”区域市区两级累计办理开工统筹2711件。
“我们已赴多个现场踏勘,针对存量和增量查摆问题并立即开展优化管理行动,力争通过长短结合的方式,优化占道打围管理,降低占道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并将从三方面优化管理工作,扎实做好施工打围等工地管理工作,推动全市科学高效治堵。
强化协同联动,从严从实做好时序统筹。把握“轨道建设优先、市政配套同步、总体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安排重大项目建设时序,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反复打围的情况;加大对绿化、管线迁改的协调力度,坚持“先统筹、后打围”,最大限度缩减迁改占道时间,杜绝打围后再等候迁改的现象;严把占道施工方案关,科学确定打围时限和打围范围,对重大市政交通项目结合实际做好“动态打围、分期打围、分段打围”方案。
制定工作计划,立说立行开展优化行动。对中心城区交通性主干道、道路交叉口占道施工情况以及轨道交通在建情况进行了逐一排查,结合工程实际,制定近期撤围、退围计划并启动实施,尽快还路于民;对城市骨干路网开展评估,推进成龙大道等储备项目前期工作,评估二环高架剩余匝道、三环路主辅道出入口等预留项目实施可行性,挖潜利用既有道路交通资源,研究既有道路和重要交通堵点整治提升方案,加快打通市域“断头路”,建设高品质慢行系统,联通节点、畅通堵点、打通断点。据悉,今年12月底前市住建局将完成61个轨道交通站点的撤围、退围,减少打围面积约44万平方米,对比2023年底下降约40%;完成13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撤围、退围,减少打围面积约41万平方米,对比2023年底下降约21%。
坚持严的基调,认真较真做好过程管理。强化线上线下监督管理和联合执法检查,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批准时间和范围打围施工,对违规打围行为及时发现、整改、惩戒、销号,减少人为造堵;抓好占道施工现场管理,督促建设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做好施工期间打围公示和临时通行道路及交安设施维护,做好人车分流和交通诱导;推广应用盾构、顶管等非开挖技术以及工业化预制、装配式绿色施工方式,推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减少城市占道行为、缩短工程建设工期。
对于市民反映的成都一环路与人民南路交叉口的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三期省体育馆站施工期间,周边道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成都轨道建设作出回应,将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最大程度还路于民。
“18号线三期工程省体育馆站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城市主干道,临近地铁1号线号线交叉。”成都轨道建设公司施工负责人解释,人民南路地下管网众多、错综复杂,涉及雨污水、电力、通讯、自来水、燃气等管线迁改,“很多管线需要临时迁改,并在后期回迁恢复,工作面狭小,涉及主体众多、时序交叉、难度较大,迁改周期长。”
据介绍,该路口人流密集,在施工中为减少对人民南路交通干扰,大型机械设备的工序作业、施工材料的运输均安排在夜间进行。由于该区间盾构施工,与正在运营的1号线非常接近,最近的地方仅有4米左右,为确保既有线路的安全,盾构掘进的速度受到了影响。“为确保工程本体及周边建构筑物安全,施工工序复杂、工序转换较慢。”
为最大程度保证人民南路具备良好通行条件,成都轨道建设在前期制定了5期的交通疏解计划,采用“动态打围、占一还一”的方式,分期打围、分段打围,确保在占用一条车道时,同步恢复一条车道。“我们在确保周边构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小作业面积,最近的一次,施工围挡距离基坑仅有50厘米。”
“我们将全力以赴、最大限度优化施工组织、加大施工投入。”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动态优化施工工法,综合采用全盖挖、半盖挖等施工方式,确保尽快完成建设任务、尽早还道于民。今年6月,省体育馆站一环路南侧部分围挡已实现部分退围。
针对剩余围挡,成都轨道建设将逐个研究优化方案和退围、缩围时间,最大限度缩减迁改占道时间。“我们将精细化抓好现场的施工管理,统筹抓好场内和场外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加快建设,确保‘完工一处、恢复一处、及时移交’。”
据悉,今年10月将实现一环路路口南侧数码广场处围挡的部分退围,11月起至明年年底陆续开展该施工点位全面退围工作。预计今年12月底前完成全市62个轨道交通站点的撤围、退围,减少打围面积约44.3万平方米,尽最大程度还道于民。
交通安全有序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更与企业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息息相关。交通拥堵是很多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成都作为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近年来在“治堵”上富有成效,但面对市民日常出行的更高需求,更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这并非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立足在更好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治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体现的是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现代化水平,需要以系统思维综合施策,考量更科学,做得更周全。
例如规划。从一些城市的经验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的产生。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车位规划够不够、施工占道规不规范……这些看起来是一个点的事情,但现实往往就是一个点“堵”了,一条线就“塞”住了。这也提示我们,在规划过程中,应有整体意识并充分预见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确保规划不仅立足当下,更放眼长远。
再如统筹。城市建设走向高质量,就更需要精准施策,锚定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共性问题,从“小切口”带来“大变化”。这离不开“数智”和“协同”,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对交通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在整体上优化交通组织策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单位,只有强化协同,形成合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在绿色低碳出行日益成为新风尚的今天,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通过优化公交站点、降低出行成本等方式提升公交效率,让更多人告别“换乘难”“成本高”“接送难”,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也能有效降低交通拥堵程度。在此之外,礼让斑马线、不随意停车……每个市民都做好点滴之事,汇聚起来,就能让大家的通勤之路更好走。
城市交通治理是一门科学,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企业、市民等各方携手合作,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才能不断提升城市效能,让城市交通更加顺畅、高效、便捷,让大家出行更舒心更省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陈恬 记者 胡瑰玮 杨升涛 杨帆 摄影 魏麟潇 评论员 马玉宝 责任编辑 周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