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国传统习俗的影响,孕期和产后常因过度进补、运动减少引发产后体重滞留,最后发展为超重及肥胖的问题愈加突出。顺义妇儿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指出,产后是预防女性肥胖的重要窗口期,明确产后体重滞留的原因,及早干预可控因素,对孕产妇及其子代终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产后体重滞留(PPWR)是指产后体重指数(BMI)大于孕前体重,≥5 kg 为大量PPWR。PPWR可导致女性近期(0~3年)和远期(7~21年)体重超重和肥胖、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发生风险增加,甚至引发后续妊娠的不良结局,如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死产、先天性异常等。有研究表明,产后6个月产妇的平均体重滞留为 1.56~4.1 kg,产后1年体重滞留为0.5~1 kg。
1.孕前体质指数(BMI) :孕前低BMI女性担心孕期对胎儿发育不利、影响产后乳汁分泌,而格外重视孕期营养摄入,体重增加过多,可能会引发产后体重滞留;孕前超重或肥胖女性的也会导致产后体重滞留。
2.孕期增重:通常指孕晚期体重较初始妊娠体重的增长值,孕期增重过度是产后体重滞留的明确危险因素,孕晚期的体重增加与产后体重滞留的关系更加密切。
3.母乳喂养:如果产妇在产后半年内纯母乳喂养不足6个月,则发生产后体重滞留的机率较高。纯母乳喂养每天可消耗母体502kcal的热量,同时,产妇产后每日内分泌代谢需求增加,因此,母乳喂养可使母体体重在产后更快恢复到产前水平。
4.膳食因素:膳食在产后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产妇往往认为摄入更多的营养 物质可以增加泌乳量,导致能量摄入过多而使产后体重恢复延迟。
5.有氧运动:研究发现,产后规律运动能有效缩短产后恢复时间、防止产后体重滞留,并提高母乳喂养效果,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部分孕妇及家属因担心母儿安危,排斥进行任何运动,整个孕期结束后容易引发产后体重滞留。
6.心理因素:众多研究报道,心理因素与产后体重滞留存在相关性,如焦虑、抑郁、应激等。有研究指出,孕早期和产后6~8周出现抑郁症状与产后1年体重滞留有显著相关性。
7.睡眠因素: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与产后体重滞留有关。研究发现,产后6个月内睡眠不足5 h致使产后1~3年,体重滞留≥5 kg的风险增加2~3倍。此外,睡眠障碍与产后抑郁双向相关,其联合作用可能进一步增高产后体重滞留的发生风险。
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营养评估、生化检测等,评价整体的身心状态,制定个性化的食谱、运动方案。
1.采用个性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将孕前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BMI正常范围是:18.5≤BMI24.0
注:孕早期:1-12周(1-3个月);孕中期:13-27周(4-6个月);孕晚期:28-40周(7-10个月)。
1.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到2岁:至少纯母乳喂养6个月,纯母乳喂养相对于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具有更高的代谢消耗可以使母体体重在产后更快恢复到产前水平。
2.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产后纯母乳喂养满6个月后,可咨询专业医生,均衡搭配营养,避免过渡、过量滋补,研究表明,产后早期摄入鱼虾类、豆腐等优质蛋白质,增加绿色蔬菜、水果摄入,低糖类膳食模式、多样化饮食模式等有利于降低产后体重滞留发生率。此外,进食时间与产后体重滞留也相关,要注意晚餐进食时间不可太晚。
3.规律运动:运动是增加产妇产后代谢的重要方式之一,运动频率与产妇体重 滞留相关。应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可选择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日30-60分钟。
4.保持心情愉悦:可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向朋友及家人倾诉等来缓解焦虑情绪,避免情绪化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