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按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的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ALF)甚至死亡。近年来,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DS)导致的肝损伤在西方国家快速增长,肿瘤领域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导致的肝损伤也成为新的挑战。我国估算的DILI年发生率至少为 23.80/10 万,高于其他国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生物标志物,DILI 的诊断目前仍是基于详细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学等的排他性策略。本刊特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朱传龙教授团队分享一例由DILI所致的亚急性肝衰竭病例及其诊治体会。
患者女性,41岁,因“纳差乏力2月,尿黄20天,皮肤黄染6天”于2023年12月15日入院。
患者2月前因服用调理月经中药半月后出现纳差乏力,9月28日查ALT 388 U/L,AST 459 U/L,予“甘草酸二铵胶囊、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口服。10-12复查ALT 235 U/L,AST 370 U/L,TB 17.4 mol/L,DB 8.7 mol/L,自身免疫抗体阴性,丙肝抗体阴性。服药期间出现全身瘙痒,考虑过敏,予“氯雷他定”口服,“妥布霉素、乙氧苯柳胺软膏”外涂,改服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片”治疗。11月15日复查ALT 89 U/L,AST 366 U/L,TB 20 mol/L,DB 12.5 mol/L,继续“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片、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逐渐出现皮肤瘙痒,尿黄。12月10日因“感冒”自行服用止咳药、头孢菌素后,出现皮肤黄染伴明显瘙痒,全身散在皮疹,呕吐,晨起眼睑水肿,当地医院查ALT 680 U/L,AST 1112 U/L,TB 269 mol/L,DB 183.8 mol/L。为求进一步治疗收治入院。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萎,全身散在红疹、周身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结膜无充血,巩膜黄染。
入院初步诊断:1.亚急性肝衰竭:1)药物性肝损?2)病毒性肝炎?3)自身免疫性肝炎?2.胆汁淤积症;3.药物超敏反应
尿常规:深琥珀色,浑浊,尿胆原2+,尿胆红素3+,尿隐血1+,尿蛋白1+,红细胞24个/L。
凝血五项:凝血酶原时间:29.6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3秒,纤维蛋白原:0.64g/L
免疫五项:IgG:14.2 g/L,IgA:2.29 g/L,IgM:1.98 g/L,C3:0.774 g/L,C4:0.356 g/L。
生化全套:ALT:356.4U/L,AST:354.4U/L,ALP:159U/L,GGT:66.6U/L,LDH:290U/L,TB:274.8mol/L,DB:207.4mol/L,TC:2.49mmol/L,ALB:27.6g/L,GLB:17.7g/L。
肝癌三联检 甲胎蛋白:679.102ng/mL,甲胎蛋白异质体:184.168ng/mL,异常凝血酶原:47.95ng/mL。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EBV、CMV、铜蓝蛋白、免疫球蛋白IgG4、自身免疫性肝病6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项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CT平扫:两肺散在慢性炎症。双侧胸腔积液伴两下肺膨胀不全。纵隔及两侧腋窝多发小淋巴结。腹腔积液;脾大;
行诊断性腹穿:腹水常规:黄色,清澈,李凡他试验弱阳性,白细胞计数:59×106/L,红细胞计数:200×106/L。腹水生化:乳酸脱氢酶:66U/L,总蛋白:15.2g/L。
完善胸部CT及呼吸道咽拭子未有感染证据,诉输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时有腹痛、下肢疼痛等不适,考虑药物性发热可能,停药后患者体温正常。
出院诊断:1.亚急性肝衰竭 中期 药物性肝炎;2.DILI 混合型;急性;RUCAM评分7分(很可能);严重程度3级;3.胆汁淤积症;4.低蛋白血症;5.腹腔积液;6.腹腔感染;7.药物性发热
出院后随访:出院时甲泼尼龙减量至8 mg/d,十天后复查胆红素稳步下降,甲泼尼龙进一步减量至4 mg/d,两周后停激素,再两周后复查胆红素基本降至正常。
由于相似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特异性差及药物和肝损伤因果关系的判断困难等原因,AIH与DILI容易混淆,但两者的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即使是面对有明确用药史的肝损伤患者,必要时也需及时进行肝脏病理检查,甚至前后多次病理特点对比更加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组织学特征和治疗反应的不同是鉴别AIH与DILI的可行方法,对病情严重或免疫特征明显的患者可予以激素缓解病情,停药后是否复发可作为鉴别。
1.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 31(4): 355-384.
2.Li X, Tang J, Mao Y.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Liver Int, 2022, 42(9): 1999-2014.
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19项,发表学术论文80篇。获省部级奖励6次,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主要研究方向:重型肝炎干细胞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长期从事感染病学临床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专业论文数篇。
专业特长:擅长各类感染病、肝病,不明原因发热、腹泻及肝损伤的诊治,对复杂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疑难肝病等疑难重危症、少见病、罕见病有丰富的临床诊断鉴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