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背诵1000多字,有圣童之称。由于自己体弱多病,18岁立志学医。

  到了20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尤其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24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如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首用胎盘粉治病;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1000年;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等。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眉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对中国传统的医学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对民间的药方非常重视,并终身致力于临床研究。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不但精通内科,而且还擅长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卫生保健、饮食治疗、方法、老年养生等。

  永淳元年(682),年逾百岁的孙思邈与世长辞(有的考证活了102岁,有的考证活了141岁)。

  临终前,他嘱其家人“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意思是,要薄葬,不藏冥器,不须宰杀牛羊来举行祭祀活动。但他功在生民,祀之。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把他当作神仙,尊称为药王。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这也说明历代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他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其中,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对唐朝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和日本、朝鲜等国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孙思邈是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也是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他有渊博的医药学知识。

  孙思邈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在《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有的医疗态度和医学品德。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行医过程中时刻以这些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他不仅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还被西方医学界称之为“医学论之父”,是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化学家,他所编著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记载了中国早期的。30岁的时候,孙思邈隐居在太白山,成功地炼成了太一神清丹。这种丹药,是用雄黄、雌黄、曾青、磁石等,经升华而得的,其实这就是氧化砷。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在欧洲曾有较大影响。

  他的一生以治病救人和著书为己任,为我国和世界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时召为国子博士,被其拒绝,但是仍然获得了统治阶级的赞赏。显庆四年(659),唐高宗召见孙思邈,欲授以谏议大夫,他辞谢不受。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上元元年(674),孙思邈以疾病为由请求回乡,朝廷赐以良马代步,又将京城光德坊一所旧宅赐给他居住。于是,孙思邈只得再次居留下来。当时的知名之士如宋令文、孟洗、卢照邻等人,皆以孙思邈为师尊,请教学问。

  孙思邈90余岁,仍神采丰茂,视听不衰。回到故乡,住在罄玉山。这里山势巍峨,古柏茂密,胜迹颇多。他继续从事医药研究,坚持著述,于逝世前又撰成了《千金翼方》30卷,书名取“皖辄”“羽翼交飞”之意,借以对30年前撰成的《千金要方》进行补充并对新的学术经验作一总结。

  孙思邈一生著述很多,如《摄扬枕中方》《福禄论》《保生铭》《存神练气铭》《会三教论》《太清丹经要诀》等。这些著作大都亡佚,尚有部分佚文可见,只留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存世。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他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其中,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列为妇科、幼儿疾病科书首,并倡立了脏病、腑病等分类,具有新的分类系统性,在医学上贡献很大,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对唐朝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和日本、朝鲜、美、德、法等国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被尊为“药王”的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临床上针药并重。但他起初并不在意针灸的作用。后来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针灸的妙处后才开始重视,宋人高保衡称他: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可见他对孙思邈的这种学术思想评价之高。

  孙思邈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医界先辈,有人送给他一位名家甄权的著作《名堂人形图》,他当时对于针灸及经络并不是很精通,所以也就对这本书不当回事。当时有深州的刺史成君卓突然得了急性咽喉炎,颈部肿得很严重,喉中闭塞,连水都不能饮下已经3天了,就告诉孙思邈,孙思邈想用药物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饮水都进不去,所以就请甄权来为之治疗,当时甄权就在成君卓的右手次指端的商阳穴上刺了一针,约有一顿饭的时间,病人气息已经通畅了,第二天饮食谈吐已如正常时那样。可见针灸及经络学说之神奇了。

  孙思邈在其100岁后曾感慨地说: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

  从这段话里,一方面可以看到经络学说的博大精深,而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孙思邈作为一代名医,皓首穷经的精神不愧为医界千古楷模.

  另外,还能看出他作为一代医家的博大胸怀,自己用药物没有什么好方法,而能够推荐位在自己盛名之下的甄权去为患者治疗,正与他自己在《大医精诚》里说的一样:不作“功夫形迹之心”,不考虑个人名誉得失。真可谓名副其实的“苍生大医”啊!

  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混无顶的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没过一会儿,突然听到几只小鹤不断地惊叫。药王师徒一瞧,原来那只大雌鹤头部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哀鸣。小鹤们看见“妈妈”扑扑颠颠,也吓得凄楚怪叫。药王心里明白,这只雌鹤一定患了急病。

  没过多久,天空中传来一阵阵鹤鸣,只见几只白鹤落下,从它们嘴里掉下几片叶子落人病鹤巢中。徒弟捡起落在地上的叶子,发现形状很像红萝卜的960

  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来到青松林,但已听不到病鹤的声了。抬头仰望,只见几只白鹤在空中盘旋,嘴里又掉下几朵小白花。徒弟依然不觉得稀奇,药王却又命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药王发现病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混无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野草的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

  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经过他对这种药草进行尝试后发现,其根茎苦中带辛,具有特异的浓郁香气。根据他多年的经验断定,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于是,他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

  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是仙鹤衔来的良药就叫川芎吧!”

  唐朝贞观年间,河南府某少尹受钦命出使东女国。这少尹平素身体健壮,但近一年来患了脱肛病,就是咳嗽一声也会脱出,不时伴有梦遗滑精、头昏眼花等症。遍请名医,屡服良药都不见好转。

  凑巧,孙思邈途经此地顺道探望近亲。少尹闻讯,急令相请。孙思邈坐定,按其脉沉细无力,察舌胖嫩,苔少而润,再顾少尹周围,美貌妾侍不下十人,已知是房劳过度耗伤肾阳所致,便起身告辞。

  这下慌得少尹连忙拽住衣袖,苦苦哀求。孙思邈见火候已到,便说:大人若有诚意,不知可否屈尊遵守医命?少尹连连应允。

  孙思邈遂令其千日内独居,不近女色。少尹羞涩答应。孙思邈这才从怀中掏出一小瓶,嘱早、晚各取瓶内粉末少许揉于鼻内,以喷嚏数十为度。少尹一试,顿时喷嚏大作,泪涕俱下。

  随后又让取来少尹用过的药方,见多是补气升提之品,就顺手抽出一方,在上添了些补肾壮阳药,嘱其肛收即停服。

  后来少尹专程赴京谢恩并请教。孙思邈笑道:“大人纵欲太过,致使肾阳虚衰。肾阳虚不能助脾阳,则中气弱,气不举而下陷,不能禁固则脱肛。所送之药不过是一瓶‘通关散’,能令人嚏,嚏则引气上行。加之大人千日不近女色,清心寡欲,更佐以补肾益气之品,如此三管齐下,再顽之症亦岂有不愈之理?大人切记,病虽愈亦须节欲养身。”少尹频频点头。据说因其注意了养生之道,竟活了100多岁。

  传说孙思邈死后升天,成了药王菩萨。药王庙挂有两块匾,左边是:“妙手回春,右边是药到病除,真说得神乎其神。其实,药王用药,也闹过不小的笑话。民间就传说他:背了时,甘草闹死人;走了运,砒霜治好病。一次,有位老婆婆来找药王要毒药。药王问她:“你要毒药做什么用?”婆婆说:养个忤逆不孝的儿子,打骂老人,要这种畜生何用?索性把他毒死算了。药王心想:人命关天,非同小可,就抓了一付甘草,冒充毒药。婆婆回家,专为儿子煨了一罐鸡汤,准备在汤里下毒。

  恰好,她儿子提回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要尝新鲜。婆婆就汤下面,把甘草投了进去,儿子一吃,七窍流血,顿时毙命。

  药王得知,大吃一惊,甘草药性平和,怎会闹死人?越想越不明白,后来偶然间听一个道士谈道:甘草和鲤鱼犯忌,不能合在一起吃,这才恍然大悟。

  药王用药闹死人,在当地待不下去了,就搬了家。那个地方老鼠多,为了毒老鼠,封了少量砒霜,另作收藏。一天遇急事出门,忘了跟家里说。恰好,有个患膨胀病的病人来就诊,药王的妻子误把砒霜给他了。

  药王到家,得知妻子误把砒霜送给了别人,吓得不得了,心想前回误用甘草,闹出了那么大的岔子,这回用了剧毒之物,更加不堪设想,忙唤妻子,收拾行装,准备一走了之。

  谁知刚出门,就被病人的家眷拦住,叩头就拜活菩萨:“是什么妙药?真灵效,一剂就把大肚子消了!药王心想:怪哉,怪哉!甘草闹死人,砒霜却治好病,这是什么道理?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方才懂得,这就叫:以毒攻毒。只要剂量恰当,砒霜确实对膨胀病有效。

  药王名声越来越大,到处传闻他能起死回生。有一天,几个年轻小伙抬来一位老爹,发心绞痛,疼得死去活来。药王一按脉,确实已经无效,就叫把病人抬回去,准备办理后事。

  几个年轻小伙苦苦哀求:你就行行好吧!死马权当活马医吧。药王无奈,就说:快去找二龙戏珠的水来喝。

  “哪里有二龙戏珠的水呢?”明明是句推托话。众人拾着老爹回去,走到半路,病人心里发热,口冒青烟,喊着要水喝。附近又没有池塘,只有一个污水塘子,只得舀了一碗水,勉强对付一下。哪知病人喝了还要喝,再去舀水,才发现池子里有两条蛇缠住一只青蛙。

  众人猜测,药王所说的二龙戏珠,想必指的就是它?于是一连舀了七碗,让病人喝个够。病人喝水以后,上吐下泻了一阵子,说也奇怪,病却好了。

  孙思邈径直进宫,突然被太监拦住。太监说道:孙先生医术高超,公主传旨不必进宫诊脉,就在这外殿牵线切诊。先生诊得出病,自有重赏,若是诊不出病,马上赶出宫去。”

  孙思邈没料到太监竟然这般刁钻,拈着胡须笑道:在宫外牵线诊脉也行,请将红线拴在公主腕上。”

  一会儿,太监拉着一根长长的红线交给了孙思邈:你切诊吧。孙思邈左手挽起线,右手三指搭在线上。随口叫太监拿笔墨纸砚来。写下了四句话:线系枯木,脉自不通,误了公主,尔等小心。

  太监们大吃一惊。没料到孙思邈果然医术不凡。赶忙进到里面,解下系在桌子脚上的丝线,拴在公主手腕上。

  皇上一听大为惊怒,道:好个庸医,一派胡言乱语,公主尚未出嫁,哪来的身孕!来人呐……”

  “万岁息怒,臣治病救人,性命关天,怎敢有妄言?臣随身带有灵药,请公主服下,打出死胎要紧。如非臣所言,再治罪不迟。”

  皇帝细细思量,想到公主近日来茶饭不思,脸色蜡黄,身轻体瘦,也确有怀孕的迹象,便答应了给公主服药。

  “不是他们诊不出病,只因为官禄在身,不敢直言,臣乃山野村夫,无官禄荣辱之忧,才敢吐露真言。”

  皇帝点了点头道:“卿言之有理,卿言之有理!”皇上感念孙思邈为公主治好了病,便封孙思邈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