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屠呦呦,女,汉族,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使中药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p p classql-block陈可冀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他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一名院士,同时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他专长于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被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陈可冀曾获得许多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他还获得了吴阶平医学奖,并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的获得者。/p p classql-block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他是针灸学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被誉为现代中国针灸的奠基人。他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名誉院长,以及天津市针灸研究所的名誉所长。石学敏擅长使用针灸治疗中风病和老年期痴呆等病症。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在1999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有《中医纲目》和《石学敏针灸学》等。/p p classql-block韩济生1928年7月17日出生于浙江萧山。他是神经生理学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的教授和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所长。韩济生主要从事神经生物学和疼痛学方面的研究。他曾在国内外杂志和专著上发表过500余篇论文,并编写了9册中文专著和1册英文教科书。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北京大学先进党员标兵等。在1993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的院士。/p p classql-block吴以岭1949年10月24日出生于河北故城。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现任河北医科大学的副校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以及以岭药业的创始人和终身名誉董事长。吴以岭主要从事中医药和心血管病方面的研究。他主编了《络病学》专著,该书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764名等。在2009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p p classql-block李连达1934年7月24日出生于中国辽宁沈阳。中药药理学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和终身研究员。李连达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等。在2003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李连达曾发表过300余篇论文,并编写了10余部专著。他培养了许多博士和硕士生,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沈自尹1928年3月出生于浙江镇海。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华山医院中医脏象研究室、中医科、中医教研室主任等。沈自尹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脏象学说和病证关系方面的研究。他率先发现肾阳虚证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低下和紊乱,并用现代科学方法证实其有特定病理基础。他开发了新药急支糖浆、补肾益寿胶囊、补肾防喘片等。他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并编写了6部专著。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2019年3月7日,他因病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王永炎出生于1938年9月29日,天津市人。他是一位在中医内科学和神经内科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9月至1962年10月,王永炎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并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10月至1983年12月,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期间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等职务。1983年12月至1985年10月,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1985年10月至1997年3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2月至2001年3月,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2001年3月至今,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永炎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通过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他还设计、研究了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新药研究方面,他主持研发了“痰热清注射液”、“苁蓉益智胶囊”、“脑栓通胶囊”等品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他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他曾主持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30余项。他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于德泉,男,出生于1932年10月22日,籍贯为山东省蓬莱县。他是一位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952年,他考取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1956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1980年至1981年,在法国科学院天然物质化学研究所进修。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聘为首批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于德泉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新药创制研究,先后完成近百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数百种新化合物并确定其化学结构。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为中国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在中国国内率先用近代2DNMR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加以推广。主持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提出“人工麝香”配方原则,设计配方组成方案,创制“人工麝香”中主要有效成分芳活素,解决了人工麝香化学、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完成中药藁本化学基础和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发现一种高活性免疫抑制成分藁本酚,完成了该物的结构修饰和全合成研究,并从新疆藁本中发现三种保肝成分,其活性相当于联苯双酯。于德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60多篇,出版科技参考书6册。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先后培养博士生60多名,博士后5名。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荣获香港求是科技成就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等。/p p classql-block孙汉董,男,汉族,1939年11月出生于云南保山。他是一位在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至1962年,孙汉董在云南大学攻读有机合成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他前往日本京都大学深造,并获得药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9年,孙汉董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1984年至1996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主任。1986年起,孙汉董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至1994年,他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汉董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汉董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五味子科、红豆杉科等科属近三百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阐明了这些植物的化学物质基础。他分离鉴定了1500余个单体化合物,发现了新化合物500余个,其中有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孙汉董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他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癌药物的开发应用。截至2020年,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90余篇,其中SCI收录56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4部。孙汉董因其在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他还获得了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奖励共计24项。孙汉董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市,籍贯河北省沧州市,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1966年,张伯礼从河北正定中学毕业。1968年至1971年,在河北省涞源县插队。1971年至1973年,在河北新医大学中医培训班学习。1973年至1976年,在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毕业。1982年,在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硕士学位。1976年至1988年,在天津中医学院任教。1988年至1993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02年至2006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2006年至2010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2016年至2018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8年至今,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中风病证候和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中风病证候的遗传学证据,建立中风病证候分类方案。首次创立中风病证候量化诊断标准,建立针对脑梗死不同证候的方证对应与临床配伍理论,并在全国推广应用。首次发现中药通心络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并阐明其作用机制。/p p classql-block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本科毕业于沈阳医学院。吴咸中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奠基人和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p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