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发布了一则令人悲痛的讣告:我国心胸外科界的杰出人物、仁济医院原心胸外科主任朱洪生教授于2024年12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93岁。朱教授不仅在心外科领域享有盛誉,更是推动我国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朱洪生教授便开始了对心脏瓣膜的研究。他积极开展人工生物瓣膜和人工瓣环的探索,甚至自制了牛心包生物瓣,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朱教授施行的二尖瓣、主动脉瓣及双瓣膜置换术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1975年,朱教授和仁济医院心外科专家王一山携手在国内率先引入重症监护技术,创建了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极大提升了心脏手术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水平。此外,他也是冠状动脉搭桥术领域的先行者之一,1986年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医疗创新能力。
1990年,朱洪生教授再次开创先河,进行国内首例回旋支动脉激光血运成形术。这一系列的首创成就不仅促进了自身医院的发展,也为全国其他医院的技术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据统计,截止2010年,仁济医院每年进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数量稳居上海前三,大大缓解了心脏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仁济医院作为心外科领域的先驱,始终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早在1954年,该院的兰锡纯教授便在国内成功施行了二尖瓣狭窄闭式交界分离术,为我国心脏外科奠定了基础。与朱教授的贡献相辅相成,仁济医院于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瓣膜研究室,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技术发展,帮助多家医院获得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瓣膜手术正朝着微创和小切口方向发展。仁济医院每年均开展400至500台瓣膜手术,其中10%的瓣膜介入手术彰显了该院在这一领域的前沿位置。
朱洪生教授的遗产和早期探索的创新方法,对于当今医学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他的离世,不仅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无数病患心中的怀念与敬仰。专家黄日太表示,朱教授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将永铭于心,激励后辈继续推动我国心外科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