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刘师培诞辰140周年。11月16日,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儒家经典诠释与域外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转型与选择——刘师培学术与文学”国际会议在扬召开。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出身于扬州仪征经学世家。 他是清代扬州学派的殿军,也是晚近国粹学派的开山,与章太炎、黄侃等人在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扮演了重要的引领角色。他曾视光复汉统为己任,撰写宣扬民族、民主思想的文字数十万言,让古老的经义青春焕发,成为革命的神兵利器;他先知先觉地看到理论自西徂东,将与国学传统融为一体;他治学深思不怠,尝言“非通群经即不能通一经”。刘师培堪称通才,虽然只有36载生命,但其著作等身,所涉经史子集,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

  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院长郭院林,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黄圣松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扬州大学教授田汉云、日本・茨城大学教授井泽耕一、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全章、金门大学华语文学系宋惠如、扬州文化学者万仕国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郭院林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介绍了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在刘师培诞辰14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本次在扬州举办刘师培学术与文学国际会议,能够激发对于刘师培研究的反思与继承创新,也期待与会学者能够对刘师培的学术研究贡献更多有价值的思路和成果。

  关爱和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在刘师培的出生地、成长地扬州举办,来自世界多地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刘师培的学术贡献、生命历程,是对扬州之学、刘师培之学的“致敬”之举。他指出,刘师培生活时代的复杂性、人生选择的复杂性,需要当代学者作出历史的阐释与评价,会议通过分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刘师培研究的成果,能够推动国内外刘师培研究的发展,而刘师培的研究不断深入,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黄圣松首先表达了对于扬州这座城市的喜爱,他认为,扬州是一个人文底蕴非常丰厚的城市,刘师培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国学大师,能够对其学术成就进行阐释的方向也非常多元。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多位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也将把会议研究的种子带回台湾,继续努力耕耘,让刘师培研究在当地也能够开枝散叶。

  田汉云在《论刘师培的理学研究》发言中提到,关于刘师培的理学研究为学界关注比较少,但理学在当代非常有意义,通过资料研究发现刘师培对于理学研究的观点多见于其在1904—1905年之间发表的著述,勾勒、梳理、评价了刘师培在理学研究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一是重新评价理学和汉学的渊源;二是梳理了宋明理学内在的分支流派;三是批判理学的同时,积极肯定理学的成就。刘师培对于理学的研究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对后世的深入研究也开创了先导。

  井泽耕一考察了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 中国历史》,以阐明二人在其着中的历史思想。由最终所得的结论可知,刘师培经过日本历史学家桑原骘蔵的研究接受了拉克贝利学说;夏曾佑则采纳了达尔文学说,他们都根据当时在欧洲的最新学说,来试图阐明中国上古史。不过,刘氏和夏氏都无法完全脱离传统历史观,因此他们的史书存在于传统与近代化交汇的中国通史中。

  胡全章解读了《清季革命报刊视域下的光汉诗》。作为国学巨子和革命文豪的刘师培不以诗名,却有大量新诗作见诸国内外革命报刊,成为革命派诗人中的佼佼者和为数不多的着译两栖革命歌手。

  宋惠如的论文《嫡传与存异、补遗:刘师培论汉代春秋学》,从刘师培论汉代春秋学的研究谱系,论汉代学者孔子《春秋》观,主张《三传》相通论以及解经的方法等课题,论其得失与贡献。

  万仕国则对法国藏《衡报》的资料做了介绍。重点就刘师培1908年所编《衡报》收藏情况,并就新发现的法国中国近现代研究中心图书馆藏《衡报》 4 期“增刊号” 、 第10号“附张”和第11号,介绍其主要内容,初步揭示其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