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作品对医护人员职称晋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医护人员第一步就被难住了:发什么内容好呢?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6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方案中提到要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用好健康教育绩效考核机制。指导多地用好用足现有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激励政策,让更多医疗卫生人员享受到绩效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
各级政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也进行了大胆尝试。2023年,在职称评审标准改革等相关文件中,至少有34个省市提到了“科普作品”,其中有不少省市已经将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要求中,明确篇数,明确字数和时长。
在本次方案中明确了未来健康科普的重点人群、重点主题、重点内容、发布形式等重要内容。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
文件中提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措施之一:围绕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及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聚焦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传染病防控、“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简称“三减三健”)、健康孕育等重点主题,不断创新健康科普的理念、视角、模式,向社会发布一批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作品。针对重要热点问题反复讲、持续说,不断强化公众意识。
如果你不知道创作什么内容,可以从这几个重点主题中选择,不用担心写的人太多、没新意,文件说了“针对重要热点问题反复讲、持续说,不断强化公众意识”,就是让医护人员都积极给公众做科普,扩大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率,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
讨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并给出应对策略;介绍社交支持、正念冥想等方法的积极作用,帮助人们改善心理状态。
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开始了健康科普工作,我们在公众号、各大视频app、网站、期刊杂志上经常看到医护人员创作的科普作品。
然而,许多医护人员忽略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健康科普作品都能用于职称晋升吗?什么样的科普作品无效?
许多人把科普文章发在自己所在医院公众号上,很容易被判无效。因为多数省份都规定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新媒体平台要具备一定的行政级别,普遍要求县级以上或者省部级及以上。
许多医护人员自己做的自媒体账号虽然阅读、点赞量都很可观,然而,由于各省市尚未针对自媒体健康科普作品出善的认定标准,在职称评审时仍旧不容易被认可。
2. 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健康类期刊或报纸上发表健康科普文章是比较稳妥的渠道,如《健康向导》、《大家健康》、《大众健康报》、《健康之友》、《人人健康》、《健康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