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型三甲医院要做医生集团,那对其他医生集团,将是相当大的冲击。”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王海涛如是说。

  其实,就在王处长发言的前一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官方消息:建立“华西医生集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阅读启事可知,此次共招聘52人,涉及29个科室,包括内外科、耳鼻喉、儿外科、肿瘤、重症、检验医学和影像学科等——这几乎囊括了华西医院现有的一线科室。

  2.学历:博士后,博士或八年制博士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本科及以上完成住培、取得住培一、二阶段结业证书者,都可以申请。

  3.优先考虑: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英语6级,有海外培训经历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文章者。

  启事一出,燕小六以为:这是个大事儿!借用一名在大型三甲医院,从事宣传、管理近30年的大咖所言:“这个集团出来,现在的(医生)集团都会弱爆。”

  对方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这只是个开始,还没有太多能分享的。第二,现在时机到了,能不能成功,要看节奏。

  燕小六甚少写行业分析。本文结合了大量专家解读和资料。如有分析不当,还请各位看官多多留言、指教。

  《中国医生集团发展蓝皮书(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有各类医生集团500余个,“作为一个新业态,医生集团没有遍地开花,也没有猝然倒地,甚至第一批医生集团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好,大家仍然在艰难探索。”

  目前,中国医生集团面临多方面难题,涉及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医疗支付、医疗资源配置、获取患者、品牌构建、风险防范等。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就曾坦言,从公立医院辞职的最初,有一段时间没什么病人。压力很大。

  在此次“华西医生集团”的组建中,被聘用医师与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劳务合同,薪酬参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部同级同类人员标准执行。

  资料显示,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投资组建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9年7月9日。法定代表人王珂现为华西医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部长。

  换言之,“华西医生集团”背靠着华西医院这颗大树。医院成熟的管理和绩效制度,能给予医生集团有效支持,减少其执业风险和医患纠纷。医院现有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谈判,能支持医生集团在服务和支付上创新。

  同时,即使这些医生缺乏个人品牌,仍然在华西医院的金字招牌下,获得民众的认可。有认可,就可能转化为医疗服务的体验者。

  华西医院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该院已经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连接633家医院的“医疗联合体”:下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到县级医院。

  在过往的医联体建设和发展中,华西医院不仅建立了顺畅的疑难病双向转诊渠道、远程会诊网络,更将自己的医疗技术、人才、服务,长期输送到联盟医院。不少华西医院的“教授”们,同时兼任某联盟医院的院长、副院长。

  根据招聘启事所言,“华西医生集团”医生经统一培训后,将分别派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部、各分院、各托管(合作)医院等地点从事医师工作。

  可见,“华西医生集团”将成为华西医院的官方“雇佣军”。他们入职,就是为了多点执业,以满足更多联盟医院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这避免了过往“政策保障多点执业,但院领导纠结”的尴尬。

  医院同意了,患者来了,管理、支付问题都解决了——这还不够。医疗行为是一个发生在特殊环境内的专业技术。

  目前,不少医生集团或和成熟医疗机构合作,或融资买地盖楼,都在做实体。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曾表示,创建杭州思俊外科诊所的初衷,一是需要患者入口,二是“中国目前是以高楼大厦的医院作为主体,但缺乏符合国际规范水准的独立日间手术中心。”

  “华西医生集团”则可以在联盟医院间,结合医疗资源配置、建立分级诊疗网,形成“华西闭环”:患者在基层医院,由医生集团首诊→病情特殊者可转至当地上级医院或诊疗条件更合适的医院,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转回基层医院康复→因病情变化,医生集团可将其转诊至联盟内任一医院。

  结合第二和第三点,著名医生不愿去基层、基层很难留住人(医生、病人)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更重要的是,这能满足更广大老百姓的就医需求,降低其异地就医的医疗成本,提高医保使用效度。

  有些医生集团号称拥有上千名副高以上医生。但其中大部分就是僵尸粉,只负责在海报上露个脸。TA们对集团业务开展没有任何作用。

  但如果集团内每个医生都是名医,且覆盖在各个科室,那组建成本相当高。即使大神们愿意,医生集团也很难开出天价,养活这些神仙。

  “华西医生集团”从人员招录条件和科室设置,就是一个缩小版三甲医院配备,可谓面面俱到。这些人需和医院下属子公司签署劳务合同,工作关系稳定。再加上,华西医院会给集团医生进行培训,确保其都能达到一定诊疗水平,从而保障诊疗质量。

  “医疗市场很大,一家吃不完。我们要有自己的独门秘技!”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现自由执业、开设“陈大夫AO工作室”的陈斌医生说。

  1.合作伙伴。如果是个人单干,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如果是找人合伙,那就要想明白:如何建立信任和忠诚?咱们是签约合作,还是合伙人经营?

  理论上,作为合伙人、股东的医生是最理想的医生来源。但这需要用股权做代价,会限制参与医生的人数。

  但如今,太多医疗实体在打老百姓的主意。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院,还由医生集团,都在做品牌建设。其中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要想在竞争中杀出条血路,必须有自己的必杀技。

  “我们要努力去找,这个市场上是不是还有没被满足的患者需求,我们能不能做到?然后,结合这些需求,总结自己的技术特长,尤其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做到精益求精。”陈斌医生说,“疗效是最好的口碑。”

  3.执业场地。医生集团自成立之日起,都会努力标榜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医疗实体。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自己建诊所/医院。但有实力做到这一点的,没几家,更多是选择和其他医疗实体合作。

  还是在“第三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有与会专家指出,医生集团的出现,给广大医生带来了走出体制、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对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解决看病难等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华西医生集团”起来了。中国医生集团该怎么走?会不会还有其他大型三甲医院也在密谋之中?我们会不会脱离美国路数,发展出“强医院雇佣关系”的第五种医生集团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