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2024年,全市卫健系统聚焦“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大事”,让医疗更有温度,让健康“触手可及”。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基层医疗最小单元,也是以贴心的服务和移动式问诊,让我市更多老人感受到了居家养老的医疗支撑。
武进区首家挂牌家庭药师工作室坐落在武进区大学新村二社区内,在这里,几乎每个周四,身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都会穿梭在小区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天气转凉之后,老人的血压、血糖的波动,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今年82岁的蒋定元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存在多重用药的情况。虽与子女离得不远,但他日常大部分时间以自理为主,以往用药依从性不高,且用药量也很少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今年上半年,社区在原有家庭医生团队的基础上,引进了家庭药师团队,对像他这样的高龄慢病老人,进行更专业的用药指导。
家庭药师现场对老人嘱咐了用药注意事项,并仔细甄别他们家里的备用药品,还在有效期内的,就贴上“放大”标签,过期药就在充分说明后,带回医院作医疗废弃物处理,防止老人因服用过期药产生危害。
在我市,像蒋定元这样的80岁以上老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不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基础签约包扩容增项,并将基础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整合,依托村镇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家庭医生签约内容,融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并延伸开拓家庭医生工作室、家庭药师工作室等基层单元,为高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防治结合、持续有效、个性化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以湖塘镇晓柳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这里的服务人群超过两万人,其中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的居民超一万四千余人,8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率更是达到100%。“对于没有慢病的,我们每半年上门一次;像有慢病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我们一季度上门一次。”该站家庭医生团队工作人员承担告诉记者。
以社区为依托,家庭医生团队与居民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打造“熟人健康管理圈”,将上门走访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机结合,培养老年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慢病数值,做到筛防管理一体化。
目前,我市拥有993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免费为80周岁以上本地户籍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随访服务,并在省内首创老年人分层分类精准健康服务模式。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份,已经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37万余人次,为12.6万名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居家医疗服务,内容涵盖健康评估、用药指导、慢病管理、预约转诊、防跌倒指导等。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蒋春新表示:“我们也在鼓励社会力量来举办护理院、看护机构,希望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
2024年,全市卫健系统聚焦“常有善育”民生工程,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推出好孕行动,为孕龄人群提供多项生育支持政策,确保群众“生得了”“孕得优”“育得康”。
“医德双馨,送子观音”,34岁的玲玲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团队送上了精心制作的锦旗,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玲玲从27岁开始备孕,五年里一次“空囊”、一次宫外孕、三次生化流产,身体与经济的双重负担,让她内心备受煎熬。直到今年初,玲玲经人介绍来到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在这里找寻她成为妈妈的希望。
“当时胡主任给我做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她说了一句‘试试吧’,这句‘试试吧’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玲玲说。
“这个患者,当时是她的朋友参加了我们的‘好孕行动’项目成功怀孕之后,她受到了鼓舞,也到我们这边来参加‘好孕行动’,利用试管婴儿技术来帮助她怀孕。“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胡铃敏告诉记者。
在胚胎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专业仪器让卵子与在培养皿里相遇,形成了胚胎,这种辅助生殖技术,让很多像玲玲这样无法通过自然方法怀孕的夫妻,也能有机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
胡铃敏说:“今年常州市民生实事‘好孕行动’项目,给一些有需要的家庭减免部分费用,比如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政府认定的需要医疗救助的家庭等。”
据了解,我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1988年,试管婴儿技术历经36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开启了历史上一个全新的医学领域,也让很多原本无望生育的夫妇实现了生育梦想。
在常州,随着“常有善育”工程的推进,今年有3367位备孕困难的适龄妇女享受了7172次免费的卵泡监测服务,有117个有需要且符合条件的家庭免费享受了1次取卵——移植手术服务。2025年,常州还将开启好孕行动2.0版。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蒋春新表示:“在1.0版基础之上,我们增加三孩高危孕产妇的远程监护服务;为符合条件、备孕困难的人群提供胚胎冷冻服务;加强人流关爱服务。从这三个方面来解决部分女性想怀孕但是又生不了的困难,为她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今年我市出台《常州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聚焦7大工程22项核心任务,因地制宜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常州模式”。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常州打造了多家“星级”中医馆和基层孟河医派名医工作站。位于天宁区的兰陵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到周四下午和周日上午,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奚向东都会在这里坐诊,为居民进行针灸治疗。
室内设计师陈先生由于久坐、缺乏锻炼,出现了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影响了日常生活和休息,听说针灸可以缓解症状,他选择在家门口的中医馆就诊,在接受了一次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现在除了不能做剧烈运动,走路、睡觉各方面都很不错。”陈先生说。
而这次陈先生因胸骨疼痛,再次来到中医馆寻求奚向东的帮助。奚向东查体后考虑是肋软骨炎症,又为其进行了针灸治疗。
两次针灸,让陈先生得到了良好体验,“感觉非常好,这里离家比较近,挂号不用怎么排队,节省了很多时间。”
“有很多中医医院的专家到我们社区服务,有消化科的、呼吸科的、内分泌科的、骨科等,既提高了社区的能力建设,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到市级医院的专家,所以他们很开心。”
今年,我市实施中医药“零距离”服务,新增五级中医馆10家、四级中医馆8家,设立基层孟河医派名医工作站30个,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能提供8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切实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管理处处长何云开表示:“根据《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到‘十四五’末,也就是到明年年底前,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规范设置中医馆,其中五级中医馆的比例达到20%,市级中医馆比例达到30%,截至今年年底,常州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馆,其中五级中医馆的比例达到18.2%,市级中医馆比例达到35.1%。”
当意外发生时,以最短的时间将患者送达医院,是救治患者最有效的方法。高效健康智慧急救模式,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健康红利。
货车驾驶员张先生老家在河北,平时主要从事长途运输工作。几天前,张先生拉了一车货物连夜从上海出发上了高速公路,开到常州境内小黄山服务区停车吃饭后,本打算稍微休息一下继续上路,突然感觉胸口位置十分难受。
“胸闷、胸憋,上不来气,围着车转一圈还得拿手扶住,走不了路。”张先生说,紧要关头,他强撑着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线分钟不到,一辆救护车就赶了过来。
原来,救护车是从江宜高速龙城大道收费站服务区出发的,急救人员与最近的常州四院提前联系,在救护车到达的同时,医生已经掌握了患者相关病情。
“急救医生第一时间判断患者是心肌梗死,在车上拉了心电图,给他吃了‘一包药’,同时开放静脉通道,为后期心梗治疗绿色通道的建立打了良好的基础。患者到达医院后,可以不经过急救抢救室,直接进到导管室,接受最快捷的救治。”常州四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王宏军说。
患者从病发到抵达医院的这段时间往往是救治的“黄金时期”,把握好就能够为患者的救治争取到更多希望。为确保患者在“黄金时段”得到更为及时有效的救治,常州市打造5G+智慧急救系统,实现“上车即入院”,为生命救援赋能提速。
42岁的周先生在骑车上班路上与汽车发生碰撞,倒地昏迷,路人见状立即拨打120。接到电话后,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一键启动5G+智慧急救系统,30秒成功派车。
“我们原来在车上做生命体征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吸氧,监测数据只能自己看,无法传给医院。随着5G救护车还有一些配套急救设备的投入使用,现在我们遇到这样的病人,可以实时地把他的生命体征信息传输到医院里。”
患者上车后,急救人员立即通过高速稳定的5G专网,与最近的常州七院急诊医生远程进行视频会诊,并且实时共享患者的各项检 测数据,让专家能够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提供高效、准确的救治指导,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待急救车辆抵达抢救大厅时,各学科配合默契,紧急将患者送至手术室,为患者进行紧急抢救,最终保住了患者生命。
今年以来,围绕“快救急病”,新建市医疗急救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形成由42个院前急救站点、东南西北4个生命支持中心、60辆5G智能救护车、12家三级医院相互链接的快速医疗急救圈,全市120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4.2分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实现“急危重症,上车即入院”。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刘华联表示:“2025年,我们将持续开展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急救技能的提升工程,以及面向一般人群急救知识的普及工程,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