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说“天才永远存在人间,就像火藏在燧石里一样,只要具备了条件,这种死的石头就能够发出火花来”。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存在着一些关于天才的事迹,或许在父母口中,或许在老师口中,也可能是在报道中。因为慕强心理,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大多数平凡人对天赋的向往,天才的故事总是被津津乐道。

  王安石写的“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听过。金溪有一个平民叫方仲永,仲永五岁时突然哭着要笔墨,因为方家世代以种田为业,家中并无笔墨,父亲给他从邻居家借来了东西。仲永当即一挥笔做出了一首诗,诗句内容惊艳,一点都不像五岁小孩子写的,瞬间被村里人传阅,大家称他为神童。从此村里人都试着给他固定的标题去写诗,他也都完成得快又好。从此名声越传越开,县里有人花钱让他写诗,仲永父亲也让孩子不读书跟着自己应酬,给人写诗赚钱,就这样没过几年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写不出诗了。

  有些天才不一定会按照既定的轨迹名留史册,而是趋于平庸。11岁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谢彦波,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趋于平庸。

  1966年谢彦波出生在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的物理教师。因为工作繁忙,刚过一岁的谢彦波就被父母送到乡下奶奶家,到快上学的年龄才回到城里。刚回家时已经好几岁的谢彦波连话都说不全,连“我”都不会用,妈妈对此很是担心。

  到了学校以后谢彦波依旧坚持“沉默是金”不怎么开口和人交流,就连老师提问也不回答,对此老师十分发愁,和谢彦波家长沟通了一番。爸爸得知后想到了一个妙计,他给彦波讲了《小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循循善诱,彦波才慢慢打开心扉和其他人交流。

  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发现还是二年级小学生的谢彦波竟然在做五年级的题,顿时非常惊喜。不能浪费彦波这么强的接受能力和求知欲,谢彦波父亲给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指导他自学起高年级的课程,每天坚持学习课程,累了的话可以休息一会儿。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谢宁波小学三年级就学完了初中课程,四年级学完高中课程,小学毕业以后就已经完成了微积分几何等很多大学的课程内容。

  小学毕业后,正好赶上数理化竞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爸爸给谢彦波报了名,没想到只有11岁的谢彦波竟然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个小男孩打败一群哥哥姐姐的事情广为流传,谢彦波从此出名,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小神童”。

  名声越来越大,中科大的招生老师也注意到了谢彦波,当时中科大少年班项目在策划初期,派专门老师来面试了谢彦波以后,二话不说就决定录取谢彦波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78级。

  就像“学习之神”一样,谢彦波一路顺风顺水,不断攻克学术难题只用了3年,14岁的谢彦波就已经本科毕业。15岁进入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获得硕士学位后谢彦波开始跟着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课程,此时他只有18岁。

  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你本以为板上钉钉的事情,却往往让你目瞪口呆,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由于没有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研究方面分歧,谢彦波没有拿下博士学位。可是此时的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另一条路,去美国留学,继续读博。

  来到美国后,谢彦波师从普林斯顿大学安德森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是理科生的梦中天堂,科学家的摇篮,很多名人都曾就读,安德森教授也曾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谢彦波一路走来颇具传奇色彩,他在学习方面的天赋毋庸置疑,再加上他在国内也小有名气,因此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受到安德尔教授的重点栽培,那么谢彦波获得诺贝尔奖也是迟早的事。

  可是事情的发展再一次跌破大家的眼镜,谢彦波没有走上那条设想中的辉煌之路,而是在美国学习了十年都没有拿到博士学位,最终被中科大召回,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科大物理系教师。

  一代天才就这样趋于平庸,高开低走的人生让人无限感慨,其实在当年的那批天才里,不止谢彦波一人让人可惜。与谢彦波一个班的宁铂,当时被誉为“第一神童”,结果日后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却是条出家当和尚的新闻。

  是什么让曾经的天之骄子,变成了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呢?其实一切结果的注定都是有迹可循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意义,本该在和同龄人相处的年纪,谢彦波却在爸爸的安排下“拔苗助长”学习高年级知识,这使他本来就内向的性格更加不擅长与人沟通。也造成了他后来在读博时与多个老师理念不合,会错老师的意,在产生学派分歧以后,依然认死理不知变通,最终浪费了在美国的十年。

  中科大的老师汪惠迪也曾经提到过心理健康这一课,当时少年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落下了,谢彦波的问题尤其严重。年少成名,身边全是夸赞追捧,也让他们难免心高气傲,不能平常心对待任何好结果,这种心理和人际交流方面的缺陷会影响一生。

  除开这些原因,社会舆论的过多关注也让谢彦波窒息,大肆的报道和过度宣传,使他们背负了更多的压力,过度的压力就不是动力而是阻力了。

  不是说不能平凡,平凡人也很可敬,但是谢彦波这样的经历,也引发了我们社会对教育的思考。在追求对科学技术、精英人才、天才少年的培养时,不要忽略孩子们的个人感受,也不要忽视对“神童”人格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培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