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正式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是继2006年《中国痔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后,我国对痔病的诊疗指南首次更新,相比于2006年版本,本指南从诊断、治疗以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给与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本指南新增了痔的诊疗流程,为临床医生规范了治疗流程(详见下图1)。临床医师应有针对性地询问就诊者的病史信息,并行体格检查。
痔的一般治疗方面,本指南推荐膳食纤维和纤维素类缓泻剂,鼓励痔患者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1A)。强调调整饮食结构,包括足量的液体和膳食纤维摄入,以及形成良好的排粪习惯。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坐浴和磁疗对其治疗有效。
,包括高纤维饮食或膨化剂,对痔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缓解痔症状,减少出血。静脉活性药物中重点强调了使用
(micronized purified flavonoid fraction,MPFF) 通用名柑橘黄酮片,是地奥司明(90%) 和其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10%) 的微粒化混合物。多项研究数据显示:
MPFF联合器械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有效性也被多个研究所证实,MPFF还有辅助术后恢复的作用,
同2006版指南,本指南仍然强调患者不要长期使用含麻醉或激素的局部外用药物,但新增了含硫酸铝成分的外用药物的使用,此类药物可通过为创口提供保护屏障来改善伤口愈合,从而减轻痔器械治疗或手术后的急性疼痛,加速伤口恢复,并能减少镇痛药的使用,此类硫酸铝成分外用药一般使用周期为4周。指南推荐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MPFF及含硫酸铝成份外用药物用于辅助痔患者改善术后症状(1A)。
本指南推荐保守治疗无效的Ⅰ-Ⅲ度内痔患者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Ⅳ度内痔患者,建议首先考虑胶圈套扎法(RBL)(1A),但应充分告知患者RBL治疗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类并发症甚至极少情况下致死风险等情况。也可考虑注射疗法(1B,弱推荐),如消痔灵、芍蓓、葡萄糖溶液、氯化钠溶液等。其中芍倍注射疗法与消痔灵注射法的近、远期疗效相似甚至更好,且芍倍注射疗法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更低。
推荐保守治疗和/或器械治疗没有取得可接受结果的Ⅰ-Ⅲ痔患者或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V度痔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1A)。医师在术前应与患者讨论每种手术疗法的优缺点,在综合考虑患者意见、操作可行性和进一步操作的适用性后,选择最佳的手术疗法(5B)。痔切除术适用于Ⅲ-Ⅳ度内痔、外痔或合并有脱垂的混合痔患者(1A)。吻合器痔切除固定术适用于环状脱垂的Ⅲ-Ⅳ度内痔和反复出血的Ⅱ度内痔(1A)。经肛痔动脉结扎术适用于Ⅱ-Ⅲ度内痔患者(1A)。
手术类型方面,相比2006版,除继续保留痔切除术外,减少了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和多谱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新增了吻合器痔切除术(SH)经肛痔动脉结扎术(THD),相比痔切除术和SH,THD术后患者疼痛轻,但与痔切除术相比,THD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对于Ⅳ度痔患者,结合黏膜固定术能够降低术后复发率。
妊娠期间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尤其是控制疼痛。推荐对于患有痔的妊娠期或产后早期的妇女,应优先进行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5B)、短期使用MPFF(3B)或镇痛软膏和栓剂(5B)。羟乙基苷有报道出现胎儿死亡和可能与药物处理无关的先天性畸形,因此除非有新的、质量更高的证据可以证明该药物对处于妊娠期的痔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否则不推荐使用。当为妊娠期妇女提供含类黄酮类的药物时,需提醒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剂量进行服用。对于患有痔的妊娠期或产后早期的妇女,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痔切除术(3B)。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的更新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国内外最新痔诊疗指南,并进行了证据评级和推荐强度分级,内容更加细化,更加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痔诊断与治疗方案,为临床医师制定痔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