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提前向患者的视神经细胞注入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对一部分细胞进行改造,让它们变得对特定波长的光敏感,成为新的“感光细胞”;
第二步,把“科学眼”植入患者的视网膜。它是一块高分辨率LED显示膜,发出的特定波长光能够驱动改造过后的视神经细胞——由此,它们就能向大脑发出信号;
而是之前马斯克在Neuralink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Max Hodak(好吧关系还是有一点),自己出来单干,跟新团队一起做出的成果。
不论竞争对手如何吸睛,他们同样在这条看似科幻的赛道上狂飙突进,尝试让“科学眼”这样的产品为人类进化贡献力量。
据估计,脑机接口在当下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而它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惊人的17.5%;
《财富》杂志曾经有过报道:Neuralink成立初期,Hodak其实是公司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者,而不是马斯克;但二人后来因为理念不合,分道扬镳。
大二那一年,他就跟同学一起做了一款为学生提供大学录取相关信息的App,并且拿到100万美元的融资;
23岁,他又创立了基于云服务的生命科学研究平台Transcriptic,让科研人员能够通过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各种各样的实验、测试和模拟。
其一就是前面提过的“科学眼”,一套医疗脑机接口产品。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上取得成功,计划今年在澳大利亚首先开展人体试验。
其二是去年,他们开放了一个晶圆设计与生产服务平台“科学车间”(Science Foundry)——对标AWS,旨在服务医疗等前沿科技创新公司,提供从产品设计、研发到落地转化的平台,实现对工艺或大型设计的完全控制,支持小批量生产。
说来神奇,Oxley其实应该算得上“豁达哥”的竞争对手——但他的公司却在22年拿到了“豁达哥”本人的投资……
Oxley本人是一名神经外科医学专家,有超过1600次的血管内神经外科手术操作经验,并且发过120多篇的学术论文;
直到现在,他依然在美国西奈山医院担任神经外科的指导医师,同时还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担任教授。
一家是2015年在墨尔本成立的VascuLab。这家初创公司,专注于在澳大利亚为各个领域的医护人员提供最为前沿的医学培训、教育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
与一般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不同,Stentrode的植入方式是:先通过颈部的微创手术从静脉血管进入体内,再经由静脉内的血流被输送到大脑皮层周围的旁边的大静脉;
Stentrode收集到的信号,后续会由跟它配套的接收器和软件系统翻译成计算机指令,从而赋予瘫痪患者通过大脑控制外部设备——比如用电脑上网冲浪、发邮件等等的能力。
目前,Synchron累计融资了1.45亿美金(C轮),他们的投资者除了前面提到的“豁达哥”之外,还包括两位前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以及号称现实版“神盾局”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因为技术方案更加安全,早在2020年,Synchron Switch就在澳洲开启了人体临床试验;
到2023年底,已经有10名患者植入过Synchron的设备,其中6人是在监管更加严格的美国。
一方面,是因为此君之前创办了著名的移动支付技术公司Braintree,服务范围覆盖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支持超过130种货币;
Braintree在鼎盛时期收购了另一家移动支付公司Venmo;转年,又以8亿美金的价格被卖给了Paypal。
概括起来就是,Johnson现在每年要花费200万美元,执行所谓的“蓝图计划”——就是拿自己的身体做各种极端的实验,尝试返老还童。
和前面几家公司相对激进的路线不同,Kernel的主要产品,是一个非侵入式的外戴头盔,名叫Kernel Flow。
并且,这些收集到的数据经过AI和机器学习工具的挖掘,可以被用于研究一些药物(如)、酒精对于大脑的影响,评估抗抑郁治疗手段的效果,以及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水平,等等。
目前Kernel一共拿到了1.58亿美元的融资(C轮),看上去他们还会继续向这个领域持续加码。
不过……Johnson现在也不是这家公司的CEO了。2023年初,他就把职责交到了公司的CTO Ryan Field手里。
除此之外,Rapoport本人也是一名神经外科专家,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而且同样在美国西奈山医院担任职务,跟Oxley算得上是同事了。
他在Precision有个创始搭档Micheal Mager,目前担任公司的CEO,也是哈佛大学的校友。
作为一种侵入式脑电信号采集设备,这个产品像Stentrode一样,追求通过最小程度的创伤实现BCI的功能:
阵列本身的厚度仅为人类头发的1/5,薄膜的形态也被设计成可以弯曲,贴合大脑表面而不损伤脑组织。
不过,“第 7 层皮质接口”仍然需要通过一个快速的微创手术把设备置入颅内;创口的“厚度”控制在1mm以下,整个过程也是可逆的。
Precision希望可以借由这种设备,收集到更高精度的语言、视觉和运动信号,从而帮助瘫痪一类的患者重回正常生活。
2015年创立Paradromics之前,Angle是斯坦福大学里的一位博士后研究员,专攻下一代的脑电记录技术。
工作的底层原理跟其他类似的竞品差不太多,Connexus DDI的竞争优势在于更多的电极数量(最多1684个,对比Neuralink N1的1024个),以及由此而来的、更高的带宽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这些算是Angle的老本行。
另外,Paradromics坚持使用经过医疗验证过的材料来制造产品,这让Connexus DDI的植入对人体更加友好,且适合长期植入。
可能是因为技术路线看上去更加务实,Paradromics在行业里也比较受投资人的欢迎,目前总融资额1.08亿美金(A轮)。
他是犹他大学教授、前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前犹他州纳米制造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AIMBE Fellow、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犹他阵列是一种高密度、高通量的微电极阵列,用于收集大脑内部的脑电信号,最初由犹他大学的Richard Normann教授在1989年发明;
早在2004年,犹他阵列就完成了第一次人体试验;到目前,已经有植入瘫痪患者的脑组织,并维持正常工作长达八年的记录。
Blackrock Neurotech目前在做的,依然在传统犹他阵列技术的基础上,提升通道的数量;
他们的最新成果Neuralace号称是拥有10000个通道的下一代BCI设备,预计今年会投入使用。
Blackrock Neurotech的早期融资额超过了2000万美金,投资者里包括知名的“硅谷投资教父”彼得·蒂尔。
全球最大稳定币发行商Tether宣布,要直接对Blackrock Neurotech进行高达2亿美元的投资,把自己一下变成Blackrock的最大股东,也让Blackrock一跃成为Nerualink外融资最多的脑机接口公司。
但终归,作为一种可能要直接与人类的血肉之躯发生深度融合的技术,想要普及开来,就必须要在技术之外有更多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