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微笑,是疾痛病魔的克星﹔他們的守護,是生命延續的護盾﹔他們的白衣,是健康常伴的符碼,他們是醫師,用生命守護生命,用素心擎起明燈。

  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今年醫師節的主題是“崇尚人文精神 彰顯醫者仁心”。在醫師節即將來臨之際,人民網四川深入探訪了那裡的醫護人員,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感人故事。

  “本來是想送一面錦旗的,但不足以表達我們全家的感激之心。苑主任對患者認真負責的態度是崇高醫德的體現,是對平凡生命的尊重!”患者李某及其家屬鄭重地將一封感謝信交到了四川泰康醫院。

  原來,今年5月初,這位患者輾轉多家醫院未果,經朋友介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四川泰康醫院神經外科。苑玉清主任詳細了解病情后,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的診療方案。經過神經外科團隊的共同努力,患者病情顯著好轉,順利出院。

  苑玉清教授的從醫理念是什麼?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今年的中國醫師節,我們專訪了這位業界大咖。

  苑玉清的職業生涯帶有幾分偶然。回憶起當年的選擇,他說:“當時我其實是想去普外科的。80年代神經外科設備不全、技術不成熟,手術難度極大,幾乎沒人願意涉足這個領域。”

  在醫學院校期間,苑玉清曾是校田徑隊的長跑運動員。他在全省大學生運動會上,以8分40秒的成績跑完3000米,奪得了第一名。“當時,醫學院一位主任建議我嘗試神經外科。因為神經外科很累人,他認為我身體素質好,適合這個專業。而我喜歡挑戰,所以就選擇了這一行,一做就喜歡上了。”他說。

  苑玉清相信,一個高明的外科醫生應該有一雙鷹的眼睛,一顆獅子的心和一雙靈巧的雙手。首先是獅子的心臟。“每次手術,尤其是開顱手術,每一刀都關乎生死,必須要有自信、果敢和擔當的勇氣,這些都來自日常的經驗積累。”

  第二是靈巧的雙手。苑玉清說:“縫線打結這種基本功,我會在抽屜裡反復練習,一分鐘打多少個結,並且練到可以閉著眼睛精准操作。止血鉗在我手裡,不僅用手指控制,手掌的肌肉也要靈活自如。這樣,不論是縫合還是其他操作,都能在不同角度下順利進行。”

  為了保持雙手的靈活性,他會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訓練左右手的協調性,比如用左手吃飯,訓練左手夾菜的能力。即便在跑步或走路時,他的手腕和手指也在進行靈活性訓練。這種習慣他堅持了多年,尤其是在使用顯微鏡進行長時間手術時,能有效避免手部抽筋,始終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和力量。

  第三是敏銳的眼力。“一方面,你要把顯微鏡和內鏡用得像眼睛一樣自如,能敏銳看清解剖和病變。另一方面,你還要關注周圍的學生、護士和麻醉師,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苑玉清說。

  長時間的顯微手術對體力的要求極高。苑玉清曾多次在顯微鏡下連續工作13個小時。為了應對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他堅持每天鍛煉,即使工作再忙,晚上也要抽出時間進行體育活動。“幾十年來,我始終堅持夜間鍛煉,這是我能在手術台上保持體力和精力的原因之一。”他說。

  苑玉清從事神經外科已有37年,始終堅守初心。每天早上6點30分起床,早上7點過准時出現在病房,這已經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到醫院后,他仔細觀察病人的狀態,為手術做准備。而每次手術結束后,他都會親自護送病人至監護室,直到病人情況穩定,才放心離開。即便回到家中,他仍心系病人的生命體征,入睡前總會撥通病房的電話,確認一切無誤才安心入睡。

  曾有一名40多歲的患者,腦中長了一個約7公分的良性腫瘤,腫瘤位於控制肢體功能的區域。手術存在兩大風險:一是手術可能導致患者癱瘓,二是如果切除不干淨,腫瘤可能復發。面對這樣的難題,患者和家屬經過反復咨詢多位知名專家,最終選擇了苑玉清進行手術。“她告訴我,選擇我的原因是我給了他們一種信賴感。”苑玉清說。

  談及這場手術的難度,苑玉清介紹,腫瘤幾乎沒有明顯的邊界,切除過程非常艱辛。“手術中,我需要像啄木鳥一樣,一點一點地將腫瘤組織小心剝離,同時避免傷及大腦的血管。”最終這場高風險手術耗時十幾個小時,成功完成。他說,他始終堅守一個原則:在根治腫瘤的同時,保留患者的功能。

  苑玉清強調,“今天是你的病人,可能這一生就是你的病人。因此,醫生不僅要在手術室中全力以赴,更要在術后長期關注病人的康復情況,視患者為終身的責任。”

  對於老年患者的手術,苑玉清尤其注重經驗和細心。他指出,老年人的各項器官功能逐漸衰退,手術中可能發生多器官並發症,這要求醫生在手術前必須進行全面評估,不僅要確保手術的成功,還要評估患者的承受力,防范術后並發症的發生。“外科醫生不能僅僅依賴手術刀,刀並不是萬能的,”苑玉清解釋道,“醫生必須對每一位病人負責,尤其是老年人,手術前的評估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技術的挑戰,更是一種責任感和對生命的深切尊重。”

  在醫學領域,創新無止境,責任重於泰山。苑玉清始終堅信,每位病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盡管他們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在手術過程中的反應和感受卻各不相同。這種個體差異要求外科醫生不僅要掌握深厚的解剖學知識,還必須在技術和理念上不斷創新與突破。

  苑玉清指出,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外科手術正逐步向微創技術和顯微技術過渡。如今,腦外科手術還引入了內鏡技術,通過“雙鏡聯合”的方式,能夠為病人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療。他坦言,醫生需要不斷學習,時刻提升自己,新的診斷設備和檢測手段大幅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和可靠性,這也是自己始終堅持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所在。

  然而,醫生不僅僅是提升醫療技術,更重要的是對病人的尊重。他強調:“醫生的責任不僅在於治病救人,還在於維護病人的尊嚴,讓他們在手術后能夠順利回歸家庭和社會,而不是因為手術失去功能感到自卑。所以,每一次手術都要謹慎。”

  展望未來,苑玉清希望能夠為年輕一代的醫生提供更多指導與鼓勵。他回憶起曾經見過一位80多歲的老醫生依然堅持上手術台,“一方面是用經驗和態度去指導和影響年輕一代醫生或學生,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鼓勵和助力。”苑玉清說:“未來,我希望成為這樣的醫生,在手術台上,放手不放眼,能夠為學生和年輕醫生提供更多的技術思路和支持。”(寧芝)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