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28%,尤其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50%已婚育女性患有尿失禁问题。尽管部分人没有明显症状,但妊娠和分娩都不可避免对盆底肌造成一定的损伤。

  盆底肌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犹如一张“吊网”,将尿道、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紧紧吊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一旦这张“吊网”弹性变差,“吊力”不足,便会导致“网”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等。

  妊娠时:由于子宫逐渐增大,盆底肌的软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了盆底对子宫等器官的慢性牵拉作用;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改变,进而削弱了盆底的支撑功能。

  黄金期产后42天~6个月内。此时,各项身体指标均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如果恢复不好,很容易拖延恶化成为各种疾病。

  产后1年半~3年内,这个阶段属于恢复末期,应进行综合调理,使身体机能达成最佳平衡,3年内坚持调理恢复到产前状态。

  剖宫产并不能逆转盆底组织损伤,很多妈妈觉得只要剖宫产就可以避免产后漏尿。但很遗憾,剖宫产虽然可能降低肛门括约肌的机械损伤,但无法逆转怀孕10个月盆底组织的改变,更无法预防尿失禁的发生。怀孕对于盆底的作用是持续整个孕期的,但凡怀孕,势必会对盆底组织产生影响。在已经怀孕的女性中,几乎每3个人就会有一个人极可能在进入孕期第28周后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虽然怀孕分娩会对盆底组织产生影响,但只要产后及时干预,进行有效的盆底修复,就可以避免产后漏尿的情况。

  将后脑勺、肩膀、臀部以及小腿和脚后跟尽量贴在墙面上。如果腰和墙面之间的距离超过一拳,则可能出现了骨盆前倾。

  正常情况下,耳垂、肩峰、股骨大转子、膝盖和踝关节是在一条垂线上的。骨盆前倾的人,会有圆肩、驼背和头前伸等表现。专家建议新手妈妈:产后应加强核心训练,由简到难逐渐加强。

  凯格尔盆底肌训练:美国妇产科医生 Dr.Arnold Kegel于1948年创建了盆底肌锻炼法,简称Kegel法,即指导患者做提肛运动。通过自主的、反复的盆底肌肉群的收缩和舒张,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等脏器的盆底肌张力,恢复盆底肌功能。

  方法:收紧肛门及5~10秒,放松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分钟,每日2~3次,可以各种进行锻炼,6~8周为1个疗程。一般4~6周患者有改善,3个月后有明显效果。

  弊端:由于盆底肌看不见摸不着,有50%的患者收缩的是错误的肌肉,如腹肌、大腿肌等,如此,更加容易加重病情。

  4.如果距离大于两指以上,就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脐上三指的部位,以及脐下三指部位肌肉分离的情况。

  产后可自行痊愈的盆底肌损伤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盆底肌筋膜或者神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因此,抓紧最佳时机进行训练尤为关键。(容县人民医院 陈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