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全都是学霸李泰伯身上的标签,从一个站在顶峰的天才少年,到成人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他仅用了一个月不到。
2010年高考前夕,李泰伯果断拒绝了北大的保送名额,选择参加高考,并以703分的成绩,成为北京的理科状元。
与此同时国内无数名校递来了橄榄枝,其中就包括了清华大学,而李泰伯却迟迟未作出选择,因为他的志向一直都是国外的名校。
在拒绝北大保送名额后,他转头向国外11所顶级名校投递了申请,令人意外的是,11所名校不约而同地拒绝了他。
可以说极具学习天赋的他,在求学这条路上一直都格外的顺遂,满墙的奖状、数不清的满分卷子、多年不断的班长职称。
李泰伯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高中的时候他就顺利地考入了人大附中,这是一所被誉为“清北培训基地”的学校。
但对于他来说,所谓按部就班的人生并不是他想要的,所有人都说你的目标就该是清北高校,高考就是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也正是这三年的数学竞赛冠军,吸引了北大的注意,高三那一年李泰伯收到了一份对他成绩最大认可的邀请。
北大数学系向他投递了保送名额的橄榄枝,这个特权在所有考生看来,就是一张最保险的“免死金牌”。
李泰伯看着北大的保送邀请书,陷入了沉默,他知道这个机会的来之不易,但他不想为了“不容易”的机会,而放弃自己的目标。
所以他开始不断地提升自己,参加了必备的SAT和托福考试,先后向11所国外高校提交了申请,其中包括了哈佛、耶鲁等高校。
父母虽心痛孩子的选择,但这么多年来,李泰伯在学习上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并不想干预他的决定。
也有人认为他太过于“高傲”,一旦高考失利他不仅和目标失之交臂,还错过了人生唯一“失误”的机会。
不过这些声音并没有影响到李泰伯,并且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仅在后来的高考中,拿到了703的高分,还成为当地的理科状元。
当时,人人都在讨论他会选择清华还是港大时,李泰伯久久未作决定,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在等11所高校的消息。
他思考了很多种原因,他始终没想明白被拒的原因,所谓“高分低能”的称号他不认可,他也下定决心要亲自摘下这个标签。
李泰伯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做出选择的时间太晚,很多打算出国留学的,是从初中就开始计划了,而他足足晚了三年。
这中间的差距不是一时半会能追的,所以导致他的SAT成绩和美式竞赛AMC-AIME的成绩没有想象中的好。
另外,他指出自己申请的时候,提出了全额奖学金的要求,对比他的成绩和这个要求,或许让校方犹豫了。
回应完这一个问题后,李泰伯就选择了沉寂,不再更新他的社交平台,一来是回避,二来是认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那就是选择医学专业,中途换专业的做法让很多人都感到震惊,但李泰伯并不是一个喜欢按部就班的人,无论走到哪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未来,他还会有更多的科研目标,如何走都是未知数,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不会一直一帆风顺,他做好了面对未知未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