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说现在网上人才多,中国网友光在这个2024年,就认识了两位“天才”级别的人物,上半年是数学天才少女姜萍,当然姜萍这件事情如今已经烂尾了,这里也不过多发散。

  而到了如今下半年,又横空出世了一位头衔多得令人发指的科研天才:拥有4个博士学位的95后研究员。

  1995年出生,如今满打满算也就29岁,正常人读完本科就已经22、23岁了,也就说六七年的时间,要读完研究生并取得4个博士学位,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这位“天才”名叫赵子健,网友们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最近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招聘了一批兼职研究员,按照规定,进入拟聘名单的人员都要公开简历,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公示一段时间。

  然后就有人发现了其中这名叫赵子健的研究员,简历简直逆天,他拥有四个博士学位,而且领域跨度非常大,分别是艺术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和圣经研究博士,有两段博士后工作经历:技术管理(艺术科技)博士后、心理学博士后,此外还在22个社会机构有兼职,灵域横跨心理学、医学、抗癌、翻译、航空,人工智能等等,谁看了不得说一句牛逼,合着还是个文理全才。

  再往上一数,他除了博士以外的其他学位也是多得吓人,足迹遍布全世界各地的不同大学,获得包括但不限于文学硕士、佛学硕士、精神病学评估与护理硕士等等头衔。

  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人不仅是个学神,还是物理意义上的能分身的神,不然怎么样能在短短几年内,从天南海北这么多大学中获得学位?

  当然,让人奇怪的地方也不是没有,比如为什么读的是心理学专业,最后获得的却是哲学方面的学位,读传播学专业,获得的却是文学方面的学位,只能说学神的世界,我们普通人肯定不懂。

  这份逆天中又明显透着不合理简历,在短短几天之内被网友们疯传,人们都很好奇这位赵子健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果他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神的话,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的那些学历的含水量,应该能给北京的冬天加个湿。

  比如最引人注目的四个博士学位,很快就被媒体发出至少有两个(教育学和圣经研究博士)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获得的,并不被中留服所认可,说白了就是花钱就能买到的野鸡文凭。

  而其他两个虽然有认证,但含水量同样非常高,大概率就是那种交了钱之后,随便上几个月的课程就能拿到的速成班,比如相信很多人都在网上见过这种小广告,而到他这里只是从研究生变成博士而已。

  而且前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国外的大学都将线下课程改成网课,水课大学能钻的空子就更多了。说起来我家也有一个亲戚,当初说“到国外留学”,结果两年的时间有一年多都拖在国内,最后莫名其妙出了个国,过几个月又莫名其妙回国,人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了研究生学历了,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所以这个所谓的学神,走的也是同样的路线,只不过他步子迈得太大,一下子给演浮夸了,更重要的是简历被公示了出来,洗都没办法洗,只能说年轻人啊,下次记得低调一点才好。

  自从赵子健出了名之后,他简历上的每一个字都被网友们用放大镜盯着,然后很多人还去查证他的一些经历的真实性,然后就被扒出了更多的细节。

  比如他不仅是学历水,就连所谓的社会兼职也很水,他在简历上自称有22个机构的社会兼职,但实际上有些根本查无此人,甚至有的只是申请过会员,但协会没有批,他也把自己算作协会的“一份子”了,只能说成年人在外面的身份,果然都是自己给的。

  还有的就是虽然兼职身份是真的,但身份本身几乎没有门槛,比如他在简历中列首位的“北京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听着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一民办组织,从去年才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员,但到了今年,已经有将近400名研究员了,而学会对研究员的要求就是“有热情就行”,另外再交50元费。

  所以我估计赵子健这些年,光是水学历和交会费的钱就少不到哪里去,学历都几乎被他做成生意了,又谈何学术水平呢?

  而对于公众来说,最让人愤怒的还不是此人有多水,而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种沽名钓誉的水货横行,尤其是博士学位方面,都是什么大学在给他们授予学位,又是什么单位会聘用这种明显一眼假的“学神”,背后的利益逻辑是什么?

  就着这个疑问,很多人去查资料,结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像赵子健这种人,并不是个例,而是被一批批打造出来的,业内人称“水博”。

  这种水博,和野鸡博士还是不一样的,野鸡就是说学校根本不存在,或者学位不被官方承认,也就是纯粹的造假,如果被发现,那就取缔一个是一个,都要负法律责任。

  但水博,指的是学校和学位都存在,也都得到官方的承认,只是学位的含金量不高,绝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授予学位的学校本身把关过于宽松,走兜售文凭的路线来创收。

  这在很多国外大学那里非常常见,因为国内外的体制本就不一样,中留服再权威,也无法辨别每一个国外的学校含金量如何,只要是手续上合规的,都只能承认,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专门钻空子的国外大学以及一系列的中介机构。

  也许有人会问,学历再怎么贬值,出国读个博士也不便宜,所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争先恐后花钱当水博呢?

  那就自然是收益上有利可图了,水博虽然水,但好歹是个博士,而国内有很多研究院或者高校,要用有博士学位的员工来冲业绩。

  早在今年九月份,就有媒体起底过水博产业链,这玩意跟传销和诈骗都一样,总部设在东南亚,很多留学中介会以博士的名头吸引学生交钱,然后通过东南亚的一些监管很宽松的高校,来授予学生博士文凭,只要交的钱够多,还能送学生到欧美的大学里深造。

  而水出来的博士生,大多会流入各种二三流高校,因为很多高校如果想评优或升级,都有博士教师比例的硬指标。

  比如说上级部门要求一间学校50%的老师都是博士,但学校本身只有30%的老师是达标的,那怎么办?临时肯定找不到有那么多真材实料的老师了,最轻松又有效的方法,就是请几个要求没那么高的水博来当老师,凑数凑到50%的标准线。

  比如当时一间叫太原幼师的大专学校,就一次性招聘了11名博士、22名硕士进事业编,一举从专科变成本科,步子迈得太大,点燃了公众关注水博产业链的导火索,但其实这在高校圈子里早就见怪不怪了。

  有需求,有市场,有中介,有专门兜售水博学位的学校,也有争先恐后给钱当水博的学生,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关键是一切都“合规合法”,外人还真的拿这种没有办法。

  更有意思的是,在扒出赵子健是个逆天大水博之后,聘用他的单位: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也显得相当可疑了。

  虽然现在该单位因为舆论压力而放弃了对他的聘用,但相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话里话外都是惋惜之情,合着对赵子健中意得很。

  该研究院的院长甚至还说出了“出现这个问题我们觉得特别对不起他,不是他对不起我”这种话,可想而知只要风头一过,他们还是有很大概率会重新聘用赵子健的。

  说白了就是水斗水,机构本身也不在意聘用的老师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只要纸面上符合条件,能给学校加业绩,那就可以了。而且网友们扒出这个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本身也是一个混子机构,打着文化的名义,就没干过什么实事,就是拿公家的编制和拨款,去养一大批闲人,而且组织本身也挺有问题,还要研究人员每年交建党费。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看懂了,现在可知道学阀都是怎么样来的了吧,表面看都是光风霁月的高学历文化人,但往深里看,还是逃不过尸位素餐的本质,这种机构,我实在是看不出存在的意义,可惜这种事情本身就不是公众说了算的。

  大家吃完了瓜,得出个什么样的结论,就只能自由心证了,要我说如果在座哪位有条件的话,说不定能靠这招实现财富自由,就看我们自己愿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