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地处我国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市。柳州市是广西最大工业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是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智能家电、机器人、生物与制药、柳州螺蛳粉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和发展的产业体系。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柳钢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1200家。柳州宜居宜业,是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
学校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广西唯一拥有医学部及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文昌、柳石、柳东3个校区及2个附属医院,有17个学院(部),占地面积近280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约2.7万人。学校现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拥有3个博点立项建设学科、18个硕点,目前正致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工融合、新文科等特色优势学科集群。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及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现有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等3个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学院,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广西最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螺蛳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0多个科研平台。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广西科大诚聘海内外有志之才,期盼与您携手共创辉煌!
参照柔性高层次人才对应的岗位类别,学校根据实际工作时间计算发放特殊津贴;不享受安家费(含购房补贴);科研团队平台建设经费、团队成员、助手配备和实验室由用人单位负责。
(一)对于特别优秀的博士,每具备下列1项条件,可增加安家费(含购房补贴)税前5万元,引进人才服务期为3年的最高增加不超过税前5万元,引进人才服务期为5-8年的最高增加不超过税前10万元:
1.国内一流高校、国家一流学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或水平相当的海外高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
3.近5年内获得1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排名不限,以证书为准),或获得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第1);
4.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项及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被开发转化、且每项成果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被开发转化、且成果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
5.年龄不超过35周岁,近5年内以第一作者、独著、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以检索证明为准,分区标准执行中国科学院分区标准);
(二)服务期为5年的医学类人才与海内外优秀博士,聘期内,具备下列1项条件,可申请享受服务期为8年的标准待遇:
1.安家费(含购房补贴)包含柳州市人才新政安家费(含购房补贴,税后)和校内安家费(含购房补贴,税前)。在柳新购置首套家庭住房的,可按柳州市人才新政享受购房补贴。凭在柳州市区内的购房合同,根据个人申请可一次性预借支校内安家费(含购房补贴)的70%。
5.到我校附属医院工作的博士,可根据附属医院政策,增加安家费(含购房补贴)税前10-30万元。
7.引进人才子女可优先入读广西科技大学幼儿园,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入学问题。
9.符合相应条件者,可协助申请柳州市人才新政生活补贴(2.4万元/年,2年)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人才政策。
10.学校安排校内博士人才公寓或校外租房补贴(1000元/月,2年),可协助申请柳州市人才公寓。
(2)广西八桂学者:生活补助100万元,科研补助300万元(科技创新类)/10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
(4)八桂青年拔尖人才:生活补助45万元,科研补助60万元(科技创新类)/3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外公认的拔尖人才;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前两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及相应层次者。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入选者;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或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前三名、一等奖第一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外公认的优秀学科领军人才。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前四名、一等奖前两名、二等奖第一名;以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或《Cell》期刊上发表论文者。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前八名、一等奖前五名、二等奖前三名;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的第一名;广西八桂学者、特聘专家以及相应层次者。
2.学校紧缺专业,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任意两项(其中,论文不含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只统计第一通讯作者):
(1)理工科:按论文发表前一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发布的JCR期刊分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一区期刊上发表正刊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或在二区期刊上发表正刊学术论文6篇及以上。
哲学社会科学: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SCI、A&HCI收录正刊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或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
(3)所主持的科技项目到校经费合计不少于人民币400万元,且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少于20%(纵向科技项目经费按2倍计算,以立项经费为准,不含配套经费)。
以论文为业绩成果申请高层次人才,须提交关于研究成果先进性、科学性、应用性等方面学术水平评价的国内外知名同行专家推荐信。
具有博士学位,学校紧缺专业,且近5年业绩成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其中,论文不含共同第一作者):
1.理工科:按论文发表前一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发布的JCR期刊分区,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在一区期刊上发表正刊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或在二区期刊上发表正刊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
2.哲学社会科学: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发表SSCI、A&HCI收录正刊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或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
以论文为业绩成果申请高层次人才,须提交关于研究成果先进性、科学性、应用性等方面学术水平评价的国内外知名同行专家推荐信。
临床医学博士或急需紧缺的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博士,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声望和影响力,且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发表SCI收录正刊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
以上人选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到学校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博士,年龄不超过45周岁。
急需紧缺医学类硕士,重点引进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国内外高水平医学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具有三级甲等医院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且符合引进条件,年龄可适当放宽。
本着“按需引进、实用为主、注重质量、重点突出、控制总量”原则,对于第二层次Ⅰ类及以上人才可设置柔性高层次人才岗位,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运动、法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其它相关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智能建造;市政工程等);工程力学;水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限土木工程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管理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建筑学(含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等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器人工程等相关学科和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以及虚拟现实、动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理论物理,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物理学(光学、无线电物理专业,或半导体、光电、电磁场等相关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其他专业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应用经济学类(世界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相关专业)
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皮肤病与性病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等)、口腔医学、基础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药学(药剂学、药理学)、中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数学类、统计类、医学统计、金融数学、经济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方向)、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物联网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