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不好还不服管教。经常在班里被班主任指着鼻子骂。毕业以后,他骂我的话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有一句话还是让我印象挺深的,那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他经常教导我们在学习上每学一个点就要吃透一个点,不能马马虎虎,其实还挺有道理的。
为啥聊到这些呢?因为在研究泰格医药的业务构成时,不自然地就想到了这句话。我还特地去查了下这句话的出处,原来是毛主席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毛主席的一句著名战略战术原则,指对敌作战中要抓住对方的要害,也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一个理论根据。在现代企业的治理中,往往比喻做精做好一项业务胜过泛泛的十项业务。
在整个CRO产业链中,外包率最高、市场规模最大的板块莫过于临床阶段。泰格医药专攻临床试验阶段的相关服务,是国内最大的临床CRO企业。
CRO临床阶段在整个CRO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CRO临床阶段的市场占整个CRO产业链的七成以上,且仍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很多大型药企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研发团队,他们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设施齐整的实验室。对这些药企而言,这有助于他们控制研发的质量。但这往往仅限于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的实验室阶段。而对于需要大量医院等社会资源的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企往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找像泰格医药这样专精于临床试验阶段的CRO企业帮忙啦。
临床试验环节在不同国家需要不同程度的重复。临床前试验只要在获得国际资质的实验室完成,其数据可以通用,在不同国家进行新药申请的过程中不必重复试验。而临床试验则不同,大多数国家的海外新药上市需要重新进行验证性的临床试验来对药物重新进行评估,需要不同程度的重复试验。所以一般临床CRO的业务会相对更多一些。
临床前试验主要是在实验室中对药物进行评估,而临床试验需要在医院中对病人进行给药处理,成本上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距。参考国内安全性评价试验和临床试验的报价,安评试验的成本大约是几百万,而III期临床试验的成本可以接近1亿元。更高的成本肯定会带来更多的费用。
在经济领域,买卖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一个一个地做,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生意,争取做一个成一个,盲目的多面出击,反而会容易造成被动的局面。
药明康德是国内CRO行业的龙头企业,它的临床前CRO业务特别厉害。泰格医药作为CRO行业的后起之秀,不好和药名大哥正面硬刚。选择避其锋芒的战略,专注于CRO的临床阶段。
十余年来,泰格医药深耕临床CRO领域,公司的临床CRO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0.88%增长到2019年的8.4%,已经超过世界临床CRO巨头IQVIA,成为国内临床CRO业务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
近五年,泰格医药的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11.75亿增长到2020年的31.92亿,平均年化增长率为28.4%,其净利润的增速更加恐怖,2016年还只有1.407亿,2020年已经达到了17.5亿,年复合增速达到了87.8%。虽然这些利润不都来自于公司的主营业务,不过也能反映出公司良好的经营状况。
如果你说泰格医药的净利润因为含有大量的投资收益和公允资产价值变动,而含有很大水分的话。我们干脆来看一下泰格医药近年来的扣非净利润变化。泰格医药2016年的扣非净利润只有0.975亿,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值变为7.082亿,年复合增长率也高达64.1%。
这些年来公司业务稳定发展,营收净利双增长。泰格医药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靠的是“内生+并购”的策略。
泰格医药能够从众多的本土CRO公司脱颖而出并非偶然,泰格医药一直有非常清晰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这有助于泰格医药的快速发展。从泰格医药近几年的主要收购行为可以窥出其在CRO领域的发展和布局的战略考虑。
2008年,泰格医药成立湖南泰格,开始进行药物分析的研究:2009年,泰格医药收购美斯达,在覆盖临产数据管理业务的同时也开始了其临床研究相关咨询业务的快速覆盖。之后,泰格在2011年成立了广州泰格和杭州思默,分别进行中心实验室业务和SMO业务,在2014年成立了杭州英放、杭州泰兰、泰格易坦,分别负责影像、临床管理、药物安全的业务。同时,泰格近年先后收购了台湾泰格、美国BDM、方达医药、康利华等公司,快速拓展国内外临床研究咨询业务。2015年6月,泰格医药收购北医仁智100%的股份,进一步对公司的CRO产业平台和服务链进行强化,服务于公司CRO生态圈;2015年9月,泰格医药收购韩国DreamCIS 98.14%的股份,扩展了公司亚太区域的布局,加快了亚太地区的发展;2016年3月,泰格医药收购本土医疗器械CRO企业捷通泰瑞。
通过这些年泰格医药的拓展方向,我们可以简单窥出两点,一是泰格医药加快海外布局,走的全球化战略。二是泰格医药加强以数据分析为主的临床咨询业务布局。
临床试验技术服务覆盖了临床试验的全部过程,从前期的临床方案制定到临床试验时的药物管理、组织实施,再到后期的试验数据整理、报告撰写。面对这一堆事,药企一听头就大了。索性直接让专业的外包机构干吧。临床试验的技术服务是大部分临床CRO公司的最主要服务内容,泰格也不例外,这项业务是泰格医药的基石业务。2009 年到2020年,泰格医药的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68%,一直维持快速增长。
这些年泰格医药在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了一些其他业务,其中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服务、临床试验现场管理和招募服务、影像分析服务、临床试验信息化服务等业务。这些业务的拓展对泰格医药的基石业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和粘性,也帮助公司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
得益于公司越来越完善的临床业务体系和不断发展带来的规模优势,泰格医药的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其毛利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特点。即便是出现疫情的2020年,泰格医药也没有因为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毛利率下降。
CRO行业是人才聚集型行业,尤其是临床CRO阶段,业务的有效推进基本上就是用人堆出来的。虽然我国统计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大部分的优质人才都流向了互联网大厂。CRO企业想要聘请并留住优质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减少人才的外流,泰格医药采取了股权绑定人才的激励措施。这些年,泰格医药发起了多次股权激励方案,这为公司留住了大量的宝贵人才。
随着公司的发展,泰格医药的规模、人才优势逐渐放大,其人均创利也从2016年的4.03万增长到2020年的11.74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明显提升。
注:由于泰格医药的非经常性损益太高,这里的净利润采用的扣非净利润。人均创利=扣非净利润/公司员工人数
借着全球医药产业链向国内转移的东风,泰格医药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其临床CRO业务,更是做到了国内第一。目前国内临床CRO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分散,不过随着药企对临床试验质量要求的增高,国内临床CRO业务有望向龙头企业集中,泰格医药将成为最大的收益者之一。
尽管如此,泰格医药的前景也并不明朗,主要原因是公司的临床CRO业务技术壁垒相对较低,药明康德凭借着超强的临床前CRO能力和一体化的战略,近年来也抢占了不少国内临床CRO业务的市场份额。国内临床CRO市场总有一天会达到饱和,泰格和药明的正面竞争是难以避免的。可能最终能够分庭抗礼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公司早早布局了海外市场,国内临床CRO业务泰格医药固然有很多优势,但到了海外市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本土企业肯定会更受青睐。如果仅这样看,泰格医药发展海外市场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你很难有竞争力嘛。从短期来看,确实是这样,泰格医药的海外市场难有大的发展。但从长远角度,国内的创新药企业早晚都要走向世界的,也拥有开发海外市场的需求,此时泰格医药就具备先发优势了。国内的创新药企业也会更多考虑与自己国家的CRO企业合作,毕竟更亲近更好交流嘛。
泰格医药的数统业务国际化程度高、利润贡献高,毛利率高于公司其他业务。得到外界广泛赞誉,不过对于这一业务,我有些不一样的看法:在临床试验中做好数据分析是基本牌,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这个东西真没那么难,我是学数据分析出身的,也认识一些大神,但大多数时候的感觉是我上我也行。
从长远角度看,泰格医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创新药企业的发展状况,未来医药各产业链间连接会更加紧密,合作共赢的理念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让他们一起努力,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药物吧,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