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就能额外获得20年的更高质量生活,你愿意做出改变吗?昨天举行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首场专题论坛——国际人类表型组论坛:表型组与精准医学上,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院四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莱诺·胡德将问题抛给公众。
胡德认为,在健康领域,科学研究并不是最大难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说服大众接受精准医学的提前干预,及早改变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发生。系统生物学的提出、人类表型组计划的开展,将深刻改变医疗领域,改变人类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6年前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IHPC)和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HPCC)宣告成立,吹响了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集结号。6年后,作为IHPC发起人之一,胡德带来了自己的新书《科学驱动的全面健康时代》,也带来了他对科研范式变革的思考。
胡德被誉为系统生物学之父,但在他看来,真正的系统生物学之父其实是中医。系统生物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其理念与中医存在共通之处,都是从生物体的维度,以综合的方式来剖析人体的运行。不同之处在于,系统生物学不仅关注人体的外在健康指标,更注重血液、基因等内在结构。可视化、数字化的信息,则为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为此,胡德在新书中提出科学驱动的全面健康理念,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而又内在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现代科技的人体精密测量技术收集纵向、动态的数据,生成个人的密集动态数据云,通过人群数据与个人数据来开发个性化健康方案。
胡德指出,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健康,基于对人类基因组和表型组的综合评估与分析,从而识别个体的营养缺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纠正异常的临床生化反应,并且瞄准出现症状前的健康到疾病演变阶段,反向追踪和改善生理衰老与代谢。
他举例道,有时候我们自认为健康,但实际上可能已经产生了30%的健康耗竭,这可能仅表现为疲劳,也可能是疾病的前兆。他的团队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证明,在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发病前,体内复杂网络的扰动呈指数型增长。如果此时干预,将网络恢复正常,那么后续疾病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他说:我们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相呼应。
一个多月后,胡德将迎来自己86岁生日。当被问及从事科研的初心时,他给出了简单的答案:因为心中有问题,所以去研究,一个问题又生出另一个问题,所以不断去研究。
事实上,他从没有停止过提问,也从来不曾间断研究。早在1986年,胡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DNA自动测序仪,使得人类基因组测序成为了可能,从而催生了之后的基因时代。他拿过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拿过日本版的诺贝尔奖的京都先进技术奖,多年来都是诺贝尔奖预测榜上的常客。近年来,胡德率领团队投入了科学健康项目,希望凭借大数据之力,令所有人能够过上更为健康的生活。
胡德曾在加州理工大学、华盛顿大学任教,又先后辞职,一生创办过3家公司、5家非政府组织。每一段个人经历都对应着生物学和医学史上的范式变革,也折射出他的观念演进。
2005年左右,胡德提出了预测、预防、个性化与参与性的4P医学,并认为这种新的医学是医疗、大数据,以及患者驱动的医疗保健的融合。在他看来,数据驱动的健康和预防科学,是至今为止医学史上最大的范式变革。
2018年,胡德与复旦大学金力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杰里米·尼克尔森院士共同倡议发起了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6年来,这个国际合作平台已经建成全球首个跨尺度、多维度人类表型精密测量平台,对千人核心队列完成表型精密测量,成功测绘出人类表型组导航图。
胡德说,在加州理工大学任职期间,他的团队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信息,以此全面分析某个人的特定状况,但彼时还没有先进的工具,无法将大量数据转化成对生物学的理解。而如今,他离梦想越来越近,他所期待的医学范式变革也离现实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