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经过荆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超过50天的持续救治,仅在妈妈肚里29周、出生体重1305克彬彬(化名)历经重重考验,脱离吸氧,成功闯过“生门”。他的妈妈历经四次怀孕才盼来他,在临床上,这样难得的小生命常被称作“珍贵儿”。

  魏女士的“十月怀胎路”走得较常人艰辛许多。36岁的她曾四次怀孕,但前三次都未能顺利,直到第四次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然而,孕中她被诊断出患有完全性前置胎盘,这是一种可能导致孕晚期大出血和早产的高危病症。

  在本地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魏女士转至荆州市中心医院产科,严格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孕检。在第29周时,她突发出血,胎膜早破。医院迅速集结了由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紧急产前会诊。

  专家们对早产风险进行了细致评估,医疗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和早产儿救治计划,将早产儿出生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案一一告知家长。正是他们反复斟酌的每一个细节,让彬彬得以在出生后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救治。

  魏女士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新生儿科主任朱晓芳便带领团队严阵以待,重症转运系统也准备就绪,只等宝宝出生后能顺利转运至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彬彬出生后呼吸非常微弱,体重仅有1305克。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无法自主呼吸。出生后仅1分钟,医护人员立即在产房进行了复苏抢救,并启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在医学领域,不足32周出生的宝宝被称作极早产儿。这类早产儿面临着诸多急性并发症的风险。出生后这关键的黄金一小时,对宝宝来说至关重要。”朱晓芳介绍,顺利转移到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后,医护人员在宝宝脐部那细如发丝的血管中进行脐静脉置管,通过静脉通路为其提供肠外营养支持,使彬彬转危为安。

  “早产儿的救治不仅依赖于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团队协作。”朱晓芳介绍,早产儿的护理尤为重要,能有效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护理人员在病房中扮演着临时“妈妈”的角色,24小时守护着新生儿宝宝们的生命健康。新生儿科护士长杨江溶介绍,他们不仅负责喂药、打针、输液、洗澡、换尿片、喂奶,还要安抚宝宝的情绪,观察呼吸节奏、身体和反应状态,并随时向医生反馈,调整治疗方案。“在整个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都要尽可能地轻柔、精确、谨慎,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危及生命。”

  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彬彬成功度过了呼吸关、轻度感染、黄疸、先天性甲减、贫血、眼底视网膜病变等难关。经过9天的无创呼吸机辅助、24天的PICC置管,以及40多天的鼻吸氧治疗,宝宝的健康状况逐渐稳定,体重从最初的1305克增长到了2500克。

  如今,彬彬已经达到35周龄,顺利进入了母婴同室病房,开始接受袋鼠式护理。当宝宝趴到妈妈怀里的那一刻,魏女士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兴奋和幸福。

  数据显示,2023年荆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病人1587人,早产儿549人,抢救成功率100%,救治成功率98.5%,死亡率<0.3%。因此,彬彬的成功救治绝非偶然,依赖于长久以来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精进。

  “我们救治成功最小的早产儿宝宝仅重800多克。”朱晓芳介绍,新生儿科医护团队多年来积累了成熟的超早产儿救治经验,在市级医疗单位中率先开展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工作,并运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振幅整合视频脑电监护(AEEG)技术、超声引导下肺泡灌洗术、脐静脉/动脉置管、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多项先进技术。

  此外,科室还提供极超低早产儿的综合管理,并开设了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以及发育支持照顾等项目,为早产儿及其家庭提供了全面的护理和支持。(记者喻昭阳通讯员夏自宇)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