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获奖者中,最年轻的得主当属加拿大医生法雷迪·G·班廷爵士(Frederick G. Banting),他因发现胰岛素而被授予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年32岁。

  最年长得主是美国生物学家、病毒学家佩顿·鲁斯(Peyton Rous),他因发现诱发肿瘤的病毒而在196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年87岁。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展历史中,诸多研究深刻影响了临床医学的实践,为人类攻克疾病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2023年——匈牙利科学家Katalin Karikó和美国科学家Drew Weissman获奖,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

  2022年——瑞典的遗传学家Svante Pääbo获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2018年——美国科学家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科学家Tasuku Honjo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

  2016年——日本科学家Yoshinori Ohsumi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O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与其他两位科学家一起,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举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领奖。

  屠呦呦是历史上第三位因疟疾研究获奖的人,也是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亚洲第二位及首位华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第十一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双得主。

  作为心理学历史上的“宗师级”人物,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被提名该奖32次,仍未得偿所愿,成为了该奖项最资深的“陪跑者”之一。1936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甚至提名弗洛伊德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弗洛伊德并未“跨界成功”,依然铩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