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医生、助产士、科主任也向家属提出剖宫产建议,均被家属拒绝。最终产妇因难忍疼痛,导致情绪失控跳楼。

  产妇丈夫延先生否认了院方的说法,并出具了一份情况说明。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时曾同意剖腹产,并曾打电话托人找关系进行剖腹产。

  9月5日,有媒体记者联系到坠亡产妇马某的丈夫延先生,他告诉记者:“我妻子期间疼痛难忍有两次,出来跟我说‘疼得不行’。第一次是17点左右,第二次是18点左右。她出来喊疼的这两次,我都主动跟医生说,她疼的话咱们就剖腹产。

  其他临床的产妇都可以证明我说过这个话。但是医生回复说,检查后产妇一切正常,快要生了,不用剖腹产。”

  延先生说,他再次见到妻子时,已经是她被抬上救护车的时候。9月6日上午据媒体消息,产妇家属二度发声:监控画面中产妇并非下跪,而是疼痛难忍下蹲。

  据孕妇丈夫延壮壮的堂哥向记者介绍,马茸茸一家住在陕西省绥德县张家峰村,经济条件在村里属于“中等水平”,不会为了费用高而拒绝做手术。

  医院官博@榆林一院6日凌晨再发声明,公布监控截图并解释主要争议点:《护理记录单》记载产程中家属三次拒绝记录;产妇曾多次走出分娩中心与家属沟通;事发窗台高1.13米,无意外坠楼可能。

  但死者丈夫对院方声明内容并不认可,称“不是下跪,她是疼得受不了,人往下瘫软,我扶都扶不住。”他还出示了与妻子的聊天记录,说未感觉到妻子有情绪异常。

  事件中有一个细节,格外让人唏嘘。不管是院方还是产妇家属,都曾提到过“产妇由于疼痛难忍,两次走出分娩中心和家里说疼得不行”,还提到过“产妇曾跪求剖腹产”。

  医院和家属都在坚持自己的原则(控制剖腹产数量,顺产对孩子更好),而对眼前那个疼得哇哇叫的孕妇反应相当冷漠。

  一个 26 岁的准妈妈,马上就要迎接新的小生命,却带着对顺产疼痛深深的恐惧,选择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能否认,顺产有千万种好,如果条件允许是最为推荐的生产方式。但每个女性对于生产的疼痛耐受度都是不一样的。关于各种分娩方式我们必须知道:

  自然分娩:所谓的顺产即自然分娩。这种分娩恢复会比较快,但缺点是,产前的阵痛剧烈,还伴随一些后遗症。

  剖腹产:一般都是因为自然分娩可能有危险的时候进行的。这种分娩可以免去分娩之前的阵痛,不好的地方就是会导致过程中出血量多,产后并发症多,恢复变慢。

  无痛分娩:这种分娩方式同样也可以减轻疼痛,并且起效快,作用可靠。不好的就是技术含量非常高,需要用到非常专业的麻醉医生操作。

  水中分娩:这种分娩方式可以很好的缩短分娩产程,从而节省体力,减少待产的痛苦。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并且有一定的技术风险。

  通常来说,医院是希望产妇剖腹的。因为剖腹产不仅有手术费,还会有住院的费用,这会增加医院的收入。在很多医院,医生都会首先建议顺产,甚至出现“剖腹产指标”的说法,要剖腹产,还要向医院争取。

  而家属要求顺产的动机也确实可能存在的,除了顺产更省钱之外,人们还普遍相信“顺产对孩子更好”。

  所以,是什么法规在支持“家属不签字,医院不手术”呢?答案是1994年出台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有如下规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条法规意味着对治疗的同意权是由患者本人和家属共同掌握的,任何一方不同意,治疗就不能进行。

  这个新闻让妈妈们不禁回想到自己怀孕到生产,甚至到育儿中的种种,不由感慨:自从当了妈, 哪儿还能由着自己做主!

  怀孕的时候再馋,喜欢的美食也不能吃,为了安全,忍着;哺乳期乳腺炎发烧再痛,为了哺乳也不能吃药打针,忍着。只因为你是妈妈。

  有调查显示,50%~80% 的中国女性,会出现产后的抑郁情绪,而有将近 10% 的女性,在孕期会感觉到程度不同的抑郁。相比于产后抑郁,产前的抑郁情绪是更不为国人熟悉的一种心理问题。

  孕期的妈妈由于激素的变化,更容易感觉焦虑,如果在怀孕期间就有所表现,却如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及时治疗,危害性远远大于产后抑郁症,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诸如自残、自杀等,累及胎儿的性命。

  说女人生孩子如同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圈并不过分,孕产妇死亡率之高令人无法接受。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天约有830名妇女死于妊娠与分娩有关的并发症。据推测,在2015年大概有30.3万名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及分娩后死亡。

  回到事件中,不管这个产妇是不是像院方所说是情绪失控导致的跳楼,孕期和产后抑郁高发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需要重视。如果那个时候,能有家人在身边陪伴,一句劝慰,一个拥抱,或许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们总是忽视了太多,而又在失去后,才想起应该求重视。这起事件确实是个悲剧,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也确实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