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老百姓对于医疗卫生需求越来越大,与此相对的是稍显不足的医疗卫生供给,有鉴于此,国家将会在未来更加注重医疗卫生事业。面对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哪些医学人才将迎来崭新时代呢?

  基于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需求,基层医疗急需一批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居民健康“守门人”。

  目前来说,我国注册全科医生仅为20.09万人,平均每万名居民拥有1.5名全科医生,而按照国际标准每万名居民配置5到6名全科医生来计算,中国至少需70万名全科医生。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大概到2030年左右,我国全科医生的数量要达到城乡每万民居民拥有5名全科医生,按此计算,我国今后每年大概要培养4万名全科医生,这也意味着全科医生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人才缺口大,未来发展前景好,加上国家不断投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全科医生的制度建立、培养、激励等各方面的政策,尤其是国务院下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更是让全科医生热度不断上升。

  关于具体的薪资待遇,国家也有相关的规定。比如,贵州最近出台相全科医生相关草案,就拟定要给全科医生提高20%的基本工资作为岗位津贴,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全额拨付;除了岗位补贴外,对于贫困县的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国家还有特岗津贴,目前广州、贵州等省对特岗全科医生的补助是每年6万元。

  国家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说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资水平,使其工资水平与当地县区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建,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已经被提上了卫生改革的日程。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正式揭牌时,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提到:“要把预防放到更重要位置,加强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习”。

  新时代新问题新方法,我国医疗服务已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势必会不断地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同时从侧面彰显了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的价值。

  而且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也被国家提上日程,我们可以相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未来也会成为令人羡慕的医生之一。

  伴随着《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我们国家开始从更高层面开始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医执业开辟了诸多道路。

  中医人才出路之一,进入医院治未病科。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接下来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普遍设置治未病科室。如果全国治未病科全面铺开,就目前中医人才数量而言,远远不足以填补中医类人才缺口,中医类人才也必将水涨船高,成为各个医院的香饽饽。

  中医人才出路之二,个人开诊所。中医开诊所,就目前而言还是有很大市场在的,根据最近规定,中医类执业医师执业3年就可以出来自己开诊所了;即使是基层的草根中医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也可以开诊所。

  随着促进健康养老的实施,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已经是医疗服务的一种大趋势。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到2020年注册护士总数445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3.14人,其中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工作的护士数要从2015年的64.6万上升到10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护理人员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且,在全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把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2.77万人,心理治疗师仅5000余人,较经济水平相似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并且这些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地市、省一级,县域资源匮乏,于是推动县一级医院设立精神科或心理门诊,是目前精神科改革的工作重点。

  对于目前的卫生体制改革的主旨是大健康,面对精神疾病的人才力量薄弱问题,必然会加大扶持度,加强精神人才队伍的建设。

  对于薪资待遇,过去精神科收入较低,大批医学生不爱选择这个专业。但是近年来风向变了,财政大力支持民营医院的建设。比如深圳,去年当地部委发文,明确凡是纳入深圳社会医疗保险协议管理的均给予丰厚的医疗补助,并且对精神科门诊的补助较其他补助标准高出1.2倍。

  而且随着民营医院的大量崛起,也使得公立医院大批精神科人才被挖墙脚,不少公立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开始多点执业、开自己的工作室。还有,随着县域精神科的建设的加大及患者的意识逐步提高,基层的精神科人才将会被疯抢。

  面对国家医疗改革的新时代,各类医生都将吸引各方关注的目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力量,国家也势必会给与更加丰厚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