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3.2.2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平均新生儿死亡率降至12‰或以下。住院分娩作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已被广泛认可。自2008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住院分娩的提高。

  本研究基于2008至2020年国家妇幼健康年报、全国健康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涵盖了超过2900个区县的经济、卫生服务和妇幼健康指标。通过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农村与城市、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住院分娩率与新生儿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2008-2020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住院分娩率持续上升。具体来看农村地区的新生儿死亡率从2008年的12.3‰降至2020年的3.9‰城市地区则从5.0‰降至2.0‰。同时农村和城市的住院分娩率分别从2008年的93.4%和97.7%提升至2020年的99.9%以上。

  本研究进一步揭示在农村地区住院分娩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新生儿死亡率可降低1.4‰而在城市地区并未观察到这一相关性。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住院分娩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研究成果证实了我国将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效性为其他中低收入国家持续推动促进住院分娩干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从而有助于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是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燕秋讲师、刘建蒙教授担任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