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这位网友想正好借此机会,向同学们普及了一下怀孕方面的知识,以及男生和女生的区别。

  就像李银河在《中国性教育的现状》里谈到的,我国的性教育之所以很难推广,主要的阻力就是来源于家长的担忧。

  试点性教育教材《成长的脚步》里用了一些卡通画来表现的过程,马上就引起轩然:这个不行,怎么能让孩子看这个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里有一张提到“”的插图,被学生家长发到网上后,迅速变成争议材料,后在舆论的风暴中不得不暂时下架。

  学校给孩子发《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立马“吓坏”家长们:尺度太大!孩子才几岁就给他们看这个,知道了不得学坏?

  在小说中,13岁的思琪被老师性侵,老师一边把生殖器插入她的嘴里,一边和她说:“这是老师爱你的表现,你懂吗?”

  结果却收到了妈妈这样的回答:“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从此,抑郁症缠上了她。哪怕林奕含后来遇到了真正爱她、尊敬她的丈夫,她也还是无法完全走出这段阴影。

  在2019年,检察机关以“未成年人”为由,起诉12912人、同比增长39.33%;起诉“猥亵儿童”5124人、同比增长56.12%;起诉“强制猥亵未成年人”1302人、同比增长45.31%。

  性教育的不足,会让孩子缺乏性防范意识。孩子无法从面前的坏人身上嗅出危险的气息,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万万不能让别人触碰的。

  不幸遭遇性侵后,由于家长向来都忌讳谈性,有的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被性侵是可耻的,本着“自己犯了不被原谅的错”的心理对家长隐藏事实。

  有的孩子在被性侵的时候甚至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长大后才顿悟,而这样的童年经历很可能就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然,恶人是无法被原谅的,但如果家长能早一点给孩子这方面的引导,哪怕只是告诉孩子最基本的“你的身体里哪些地方不能让任何人碰”“万一被人碰过后要和爸爸妈妈说,我们会帮你解决”——

  是不是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坦诚地对家长道明真相,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不用再一辈子生活在见不得光的黑色深渊里?

  很多家长认为性教育不是一件紧急的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然而家长们可否想过,等出现问题时再去补救,往往已经太迟了。

  “她写书的目的,是希望社会上不要再有第二个房思琪,希望天下的父母、善良的男孩、女孩和男人,都能用温柔和温暖的心灵来一起保护房思琪们。”

  在传统的观念里,性是肮脏的、可耻的、下流的。由此还衍生了一个词——性耻感,这个词像瘟疫一样蔓延了我们生活的整片土地。

  很多女孩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夏天穿着漂亮的小短裙在沙发上随便一坐,不小心露出了里面的内裤,如果这时家里刚好来了人,妈妈见到后会立马瞪她一眼:“快把腿并上!羞!”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不对外暴露隐私部位是人类的本能,这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家长能换种教育方式——

  “裙子遮住的部分,叫做隐私部位;你可以自己看,或者给你认为最最亲密的人看,但不要给其他人看,因为这是属于你自己的部分。如果有人跟你谈论隐私部位,想碰你这个部位……哪怕他要带你去玩、给你糖吃,你一定要拒绝,并且告诉爸爸妈妈。”

  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羞”了,而是会对自己的身体多了一分了解,知道保护好自己的私处就是在保护自己,并且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随时向爸爸妈妈求助。

  对于学校发性教育教材、给孩子讲怀孕知识这样的事,很多家长都会质疑:那么早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子宫”“卵巢”“”“卵子”……确定不是在教坏孩子吗?

  还真不是。就像华中师范大学性学教授彭晓辉说的,“像‘爸爸的放入妈妈的’这样的话,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概念来接受,跟一年级的小朋友讲,他们会像听“握手”一样对待,没有成年人那种不恰当的想法。反而放到五年级再去说,孩子会窃笑、不好意思,会起哄。”

  对孩子幼时的性教育,真的没必要考虑那么多,它更多的作用是教会孩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认知,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器官,学会识别坏人,懂得自重和自爱。

  性教育的名字从来就不止一个,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它还意味着性与关系教育、艾滋病防治教育、对性少数群体的尊重教育、避孕教育、生命教育……它是关于性别平等、身体尊严、身体权利等方面的教育。

  2018年1月10日,《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发布,引出了一个概念——全面性教育(CSE),“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的教学过程。”

  “其目的是,使儿童和青年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全面性教育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其个人选择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并懂得维护自身权益。”

  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性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是我们一生中最普遍的事情之一。而我国的性教育推进之路,却像是一场漫长又艰难的拉锯战。

  1954年,由北京协和医院王文彬、赵志一、谭铭勋三位医生合作编写的《性的知识》出版,书中附有男女器官在欢好状态时的剖面图。虽是正规出版物,但当时在学生间只能偷偷传阅,一旦被发现,将遭到严厉处罚。

  1972年,教育部编写中学二年级《生理卫生》课本,编辑叶恭绍在编写某个下身器官时,“编写人员一起商量,竟有一半人反对写这一章。”

  当时那是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商店,周边早已被前来看热闹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然而迟迟没有人愿意踏入店铺。

  开张16天后,才出现了一位误打误撞进了小店的年轻人,他惶恐不安地掏出9元6角,买走了第一盒安全套。

  性话题可以在公众视野中被正常提及,性用品和交友软件选择繁多又唾手可得,性教育已经被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框架……

  仍然有很多孩子、很多地区没有性教育,不少男学生们根本不明白“性骚扰”的含义,女学生们被无辜却被指责穿着过于暴露……

  性教育的缺乏,不仅让我们时刻面临着性的污名、误读与难以名状的羞耻,对整个社会来说,还带来了诸多挑战。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连年上升,仅2017-2019年间,总人数就超过了4万人。

  除此,在某些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有些人群还在面临着野蛮的性剥削;在各大高校,性骚扰、对同性恋歧视甚至侮辱等现象也频繁出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生约1000万人工流产,其中超过50%为25岁以下未婚女性。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也就是《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主编,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性教育的研究工作,在多所学校进行了性教育开展效果的监测。

  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了全面性教育的学生,不仅仅性知识得到了增长,他们的社会情感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的家庭关系变得和谐、亲近;师生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彼此之间更有信任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有了明显提高。

  研究结果还表明,全面性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水平,提高了性别平等意识;改善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减少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红艳指出,家庭是开展性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紧接着是学校、社区和数字空间。

  家长是不是可以在孩子3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发育情况,慢慢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重视自己生殖器的卫生,主动解答孩子性方面的疑问,完成孩子的认知发展?

  仅仅生理课那两节不跳过,能达到及格线吗?是不是只有把性教育所必需的人才培养、师资编制、研究课题经费、课时等等都做出更加系统的规划,才能进行真正有质量的全面性教育?

  是不是应该积极扩大性教育的宣传,从家庭开始,用专业的方法改善社区家庭的性教育观念,向社区家庭传授性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对那些网站、APP等媒介的工作者而言,是不是要努力给青少年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性教育、交流等的生态?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当我们在各种网络平台发言时,是不是应该对那些与我们不同性选择的人,树立最基本的尊重与平等观念?

  “性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一直伴随的东西,了解性、了解自己的身体,就像要学习语文、数学一样是个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确开展全面性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恋爱,婚姻,乃至整个人生都着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