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是引导科技方向、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生态的关键要素。目前科技评价机制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科技评价导向作用和价值发现作用发挥不够,多维度、分类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创新和完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已成为医学科技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关键之举。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带领项目组开展了“中国医学科技量值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

  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开创了医学科技评价新概念,助推医学科技创新发展:2018年首次提出“科技量值”概念,率先创立格局与逻辑清晰、指标全面、导向性强的医学科技分类评价体系。2022年提出“总科技量值”概念。总科技量值与年度科技量值采用统一原则和计算方法,体现一致的评价导向,在确保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客观审慎地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2)率先创立了格局与逻辑清晰、指标全面、导向性强的医学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已成为促进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的权威评价体系:创立医学科技量值体系,导引医学科技高质量发展;健全多元化医学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助推医学学科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拓展科技量值品系,激发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3)建设了“质”与“量”相结合的大数据集成平台与特色数据库,为开展数据驱动型医学科技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创新性构建了涵盖临床指南、临床试验项目、成果转化等反映医学科技活动特点的、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集成平台,可全景化、精准地描绘医学科技发展动态,诊断评价对象优劣势,是目前国内医药卫生领域最具权威性、涵盖科技数据最广、客观程度最高的医学科技评价集成平台。(4)创新性建立了评价数据质控体系,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和结果客观、公正:创立防止评估偏差的数据管理机制,从“数据剖析→数据定义→数据标准→数据加工→ 数据审核→结果计算”全链条设立数据质控工作流。

  项目组表示,科技量值以满足医学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为准则,在推进医学科技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一定导引作用,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科技评价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更多创新性科技活动有待客观量化;学科评价力度有待进一步精细化。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和人口发展的基石。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科学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关乎我国妇幼健康发展,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带领项目组开展了“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研究,不断探索建立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有力推动了我国产科高质量发展。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

  本项目产生如下创新成果:(1)建立“国家-省级-医院”整体布局、上下联动的全国产科质控组织体系,奠定了产科质量监测和改进的协作网络:国家产科质控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国家为主导,省市为主力,医院为主体”的质控体系构建;持续健全的全国产科质控组织体系,已成为全国和地区产科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协作网络和“以目标为导向的质量改进”的重要推动力量。(2)首次建立了国家产科质控指标体系,搭建多源大数据为支撑的产科质量监测平台,打造国家卫生政策证据驱动源动力:建立了我国首套产科质控指标体系,为产科质量评估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集合NCIS、HQMS等多源大数据,建成了产科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发布Lancet中国妇幼健康重大报告,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妇女儿童健康领域的发展成效与经验,提出未来十年促进中国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策略和具体建议;基于监测平台开展热点问题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得到同行公开评议认可,成为支持产科质量问题识别和改进的有力证据。(3)大数据识别产科分娩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开展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的质量改进: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分娩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分娩并发症发生率持续上升,国家产科质控中心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总结而言,国家产科质控中心创建了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的产科质量改进模式,并通过产科质控组织体系和大数据监测平台建设,形成了组织实施和动态评估的支撑体系,保障模式的高质量运行。

  项目组表示,未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继续健全产科质控体系,提升各级质控中心和助产机构产科质量管理能力;拓展产科质量监测内涵和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利用效率;继续开展多样化高质量产科临床和管理研究,打造产科质量改进应用示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