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日,看到他人家庭团聚、孩子围绕膝下,郑桂珍心中酸楚无比,心底却始终存有一丝微弱的希望。
那天,她正在家里做家务,突然听到收音机里播放的一则新闻,提到北京的一家医院正在研究一种名为“体外受精”的新技术。
她深知这位母亲的渴望,为了尽可能地帮助郑桂珍实现做母亲的梦想,她毅然决定采取当时国内少有尝试的“开腹取卵”手术。
不少质疑声迅速涌来,有专家发出预言:这种“人工助孕”的孩子健康状况不明,或许寿命将不足40岁,甚至有人担忧试管婴儿是否会因为脱离母体自然受精过程而生来孱弱。
8个月大时,她便能清晰地喊出“爸爸”和“妈妈”;1岁半时,已能自己走路,在院子里蹒跚地追逐小鸡。
进入小学后,有时同学们会好奇地问她:“听说你是试管婴儿,是医生用试管制造的吗?”她总是微笑着回答:“我是爸爸妈妈特别期待的孩子。”
这份工作让她能够时常走在曾经改变她命运的走廊里,看到一对对前来咨询和治疗的夫妻们,他们脸上的期待和焦虑,是她曾经的父母最线年,对郑萌珠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
在那些采访和镜头前,她微笑着讲述自己的生活,回答那些关于试管婴儿、医学奇迹、个人成长的提问。